20 世纪60~80 年代中期:黄金发展时期,日本和美国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1985~1986 年:贸易战逐渐升级至汇率战,日本处于“日元升值萧条”状态。美国认为日元低估是造成日本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1985 年,美国主导G5(美、日、德、英、法)签订了“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日元被迫大幅升值。数据显示,广场协议签订时,美元兑日元汇率为250 左右;协议后三个月内,日元快速升值20%至200;1986 年进一步升值至150 左右;1987 年升值至120,至此日元对美元升值超过50%。理论上,本币升值,会对出口造成极大的冲击,拉低经济增长水平。事实上,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外贸出口增速从1985 年的2.4%下降到1986 年的-4.8%,经济增长率从1985 年的5.1%下降到3.0%。
1987~1991 年10 月:日本出现“平成景气”。原因是日元升值,民间消费支出增加,投资扩大,从而拉动了国内总需求。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1987 年至1991 年10 月,日本经济出现了连续51个月的持续增长。
20 世纪90 年代初:日本陷入“平成萧条” 。1992~1994 年连续三个年度经济零增长; 1995~1996 年经济出现复苏迹象;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 年连续两年负增长, 1998 年出口下滑1.3%,1999 年出口下滑6.1%。1993-2002 年的十年间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 0.8%。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外国硬币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日本陷入“平成萧条”的主要原因是,最初日本对日元升值萧条反应过度,并且升值后靓丽的日本经济又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巨大的自信,从而忽视了其政策(极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存在的致命弱点。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造成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逐步形成。1985~1989 年,日本股市年均增长率将近50%,而同期实际GDP 只上涨4%;1987~1989 年,日本城市土地价格平均上涨103%。(日本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相当稳定,但是家电和半导体等产业已经世界第一,没有新产业能够吸纳这些多出来的资金。)
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又过于仓促而严厉地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经济硬着陆。1989 年5 月,日本银行开始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货币供应速度从1989 年的12%下降至1991 年的2.3%;同时严格限制不动产贷款,控制土地投机、提高土地转让利益税。导致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挫,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硬着陆,导致经济长期萧条。
2003~2007 年,日本逐渐从萧条的经济中走出来,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2003-2007 年间,日本GDP 年均增速接近2%。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日本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010 年以后,全球各国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日本也不例外。2010 年由于日本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增大基础货币供应量,日本经济出现了V型反弹。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