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台湾消费贷行业背景与卡债危机爆发原因分析 三大因素促进发展 经济发展受阻


        1、台湾消费贷发展原因及历史

        台湾和韩国消费贷市场发展历程较为相近,但发展背景并不全然相似。台湾地区信用卡与现金卡(双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消费金融市场之所以获得银行的青睐,主要的原因包括:

        (1)企业信贷需求不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企业大量向大陆转移,叠加亚洲金融危机,银行的传统对公业务需求低迷;

        (2)个人消费需求提高: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台湾中产阶级逐渐壮大,成为社会主体。不断提高的收入促进了消费升级,居民的消费需求旺盛;

        (3)传统业务利差收窄: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传统业务的利差不断收窄,银行将个人消费金融业务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人均持卡量的角度,我们就可窥见台湾和韩国的卡贷市场的发展速度。由于信用卡业务同质化的特点,台湾的金融机构竞争激烈,许多银行以各种优惠方式推销,鼓励透支消费。据统计,台湾的人均持卡数(信用卡流通卡数/劳动人口)在2005年达到了4.4张。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小额贷款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
         
图:台湾银行消费贷款占总贷款比重稳健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图:台湾人均持信用卡量在2005年前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2、 经济发展受阻,GDP增速放缓

        杠杆率的不断攀升,说明了存在的风险隐患增长,然而引爆台湾消费贷款市场危机的重要原因,是危机之前当地经济发展受阻。居民对借贷消费偏好上升的同时,收入无法得到保证,还款能力衰退,因此信用卡拖欠率不断上升,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
        
        台政局轮替带来经济冲击。台湾的经济增速在1991年~2000年期间,基本维持在6%以上的水平。然而在2001年,台湾的经济形式急转直下,GDP同比增速为-1.26%。经济负增长的背后,主要是政治因素的影响。2001年陈水扁政府上台,岛内政党轮替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了市民的信心和经济的稳定性。2001年,台湾的失业率飙升至4.57%,此前失业率都保持在3%以下,尽管2001年之后失业率有所回落,但基本在4%以上。政局的动荡,经济的不稳定,都为之后卡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此外,台湾的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1989年开始,信用卡市场向外资银行开放,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运通为代表的信用卡巨头迅速占领了台湾信用卡市场。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以中国信托银行、台新银行等台湾本土银行开始在信用卡业务上发力,成功夺回了信用卡市场的龙头地位。
        
        根据数据显示,台湾本土银行+外资银行总数从1998年的2476家迅速发展至2005年的3307家,发展速度在危机爆发之后有所放缓。截至2005年,在全台50家信用卡发卡机构中前五大发卡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消费未偿还余额)合计仅为45%,最大的发卡机构中国信托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为15%。在饱和的信用卡市场中,发卡机构尤其是众多小银行的生存空间狭小。
        
图:台湾经济波在2001年后波动加大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图:台湾金融机极竞争激烈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银行开始放宽了信贷审核标准。根据文献资料,当时岛内有的银行打出广告称“只要会呼吸就能办卡”,将消费贷款的客户放款至无经济收入的学生,甚至连75岁的高龄妇女都可以办理信用卡;同时通过放松信用审核过程,减低价格(最低付款比放低至2-3%)来吸引客户办卡。这些举措都不利于银行对资产质量的把控,为卡债风暴埋下了伏笔。
        
        从台湾的信用卡逾期3个月以上账款占比来看,2005年年底,逾期率攀升至顶峰(约为3.3%),当月转销呆账金额也从2005年年初开始迅速上升,截至2005年6月,当月转销呆账额同比增长24%。
        
图:台湾信用卡逾期账款占比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图:台湾信用卡当月转销呆账金额攀升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在卡债危机爆发之后,台金管和银行公会提出了以下重要措施,以期降低卡债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正常的金融信贷秩序。
        
表:台湾卡债风暴后出台的重要举措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回溯韩台卡债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的过度开展和监管机构的缺位。在监管宽松环境下,发卡机构以逐利为先,激烈的市场竞争驱使发卡机构仅仅关注发卡量、信贷规模等指标,忽略了对于客户质量的关注和风险把控。居民的信用卡贷款杠杆率不断攀升,隐含的风险逐渐累积。当经济景气度逆转,持卡消费者的账款拖欠率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信用泡沫破裂,发卡机构蒙受了损失。就我国情况而言,在消费贷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我们认为参与机构不应一味关注客户流量,而是要明确服务的目标群体,提供与目标客户特点相匹配的服务,以质取胜。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城镇化+政策+技术推动我国城市环卫行业发展 市场规模稳步扩容

城镇化+政策+技术推动我国城市环卫行业发展 市场规模稳步扩容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上升,我国城市道路清扫面积、公共厕所数量持续增长。再加上利好政策推动和技术进步助力,我国城市环卫行业发展良好,市场规模稳步扩容。此外,城市道路清扫为我国城市环卫行业最大细分市场,近年来随着道路清扫面积上升,其市场规模也在逐年递增。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数字人民币处于稳步扩大试点阶段 交易金额持续增长 产业链逐渐成熟

我国数字人民币处于稳步扩大试点阶段 交易金额持续增长 产业链逐渐成熟

数字人民币已在生活消费、交通出行、工资支付、理财投资、电子商务、跨境支付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交易规模显著增长。根据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已超过7万亿元。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信用卡行业现状分析:发卡量及交易规模缩减 “精耕细作”稳存量成未来关键

我国信用卡行业现状分析:发卡量及交易规模缩减 “精耕细作”稳存量成未来关键

2016-2021年,我国信用卡行业发卡量及交易规模持续上升,但是进入2022年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为7.67亿张,相较于2022年的7.98亿张,蒸发3100万张,降幅达3.89%,这是信用卡总量萎缩的第三个年头。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环境及现状分析:整体环境利好 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环境及现状分析:整体环境利好 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环境良好,在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因素推动下,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17-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1%。

2024年11月18日
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需求日渐庞大 市场乱象频发亟待规范化、专业化

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需求日渐庞大 市场乱象频发亟待规范化、专业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从377.1亿元逐步增长到800.9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41.5亿元。

2024年11月16日
上游设备向好为固废处理提供良好基础 国内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工业固废处置量较大

上游设备向好为固废处理提供良好基础 国内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工业固废处置量较大

近年来,我国固废处理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2019-2023年我国固废处理设备市场规模由739.9亿元增长至823.4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固废处理设备市场规模达845.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7%。

2024年11月13日
我国废玻璃回收行业发展现状:回收额整体上升 但回收率不足50%

我国废玻璃回收行业发展现状:回收额整体上升 但回收率不足50%

2017-2020年,我国废玻璃回收量持续下滑,但降幅不大,总体回收量基本维持在950万吨以上;其后,其回收量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980万吨;同时其回收额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达到49亿元。回收率方面,由于生活源废玻璃相对分散、回收难度大,所以我国废玻璃整体回收率不高,近年来始终低于50%,整体提升空

2024年11月08日
我国废旧轮胎回收行业发展动因充足 回收量呈上升趋势 回收率提升空间大

我国废旧轮胎回收行业发展动因充足 回收量呈上升趋势 回收率提升空间大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废旧轮胎回收率达到76.8%,而我国回收率为52.73%,低于全球水平,回收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大趋势背景之下,随着我国废旧轮胎回收体系和行业标准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回收意识上升,预计其回收率和回收量还将进一步提升。

2024年11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