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智慧政务行业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整合发展,中国政务信息化由传统手工作业到智能智慧的转变,智慧政务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各种资源的高度整合,实现政务服务工作的“看得见、管得着、控得住”。为更好更快推动智慧政务的普及,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智慧政务建设的政策。
       
       我国智慧政务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

2016.1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完善部门共享机制,建立国家治理大数据中心。加强经济运行数据交换共享、处理分析和监测预警,增强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能力。

2016.7

《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

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2016.9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统筹发展电子政务,建立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共建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人大信息化建设,加快政协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打造智慧检务,加强国家电子文件管理。

2017.1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分别从业务支撑、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监督考核等角度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和保障措施。

2017.8

《“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

明确十三五时期重点统筹建设两网、一平台、四库、六系统等国家重大政务信息化工程。

2018.1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充分利用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构建跨部门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到2018年,中央政府层面实现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的全覆盖,实现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

2018.6

《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9年底,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网、一门、一次”

2018.8

《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

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形成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政务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全过程留痕、全流程监管,政务服务数据资源有效汇聚、充分共享,大数据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2019.4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是强化便民服务要求,通过加强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实效,切实发挥政府信息对人们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我国智慧政务市场中,综合服务提供商的企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系统集成商和行业软件开发商企业竞争相对激烈,2018年我国智慧政务行业从业人员约64.2万人。
       
       2016-2018年智慧政务行业从业人员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随着智慧政务市场向县域下沉,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智慧政务取得较大的进展,2018年智慧政务市场规模为2952亿元,同比增长8.4%。预计未来5年内,智慧政务仍将保持9%左右的稳定增长。
       
       2016-2018年智慧政务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随着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各厂商包括运营商、传统IT、互联网行业等纷纷向智慧政务领域布局,各凭优势欲抢在市场浪潮中抢占先机。目前,已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中国平安等纵多企业布局智慧政务行业。
       
       多企业布局智慧政务行业

企业

内容概述

阿里巴巴&中国联通

2018年,阿里巴巴与中国联通成立云粒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联通在政企市场场景、通信基础设施等能力,借助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优势,重点关注政务、金融、生态环境、公安等领域。

腾讯

微信目前已有超过3万个政务小程序,微信城市服务则已覆盖了362个城市,提供服务涉及公安、交管、税务、医疗、教育、住房、民政、气象、生活缴费等30个类别,并附加了人脸核身、非税支付等多项智慧解决方案。

华为

发布华为为政务云大数据解决方案2.0,创新性提出了5级融合、3个体系、3重智能的理念,通过4大升级转变,打造融合可信的智慧政务云大数据等平台。

中国平安

推出“智慧财政”产品,旨在为各级政府的财政决策管理和运营提供智能化、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TC)
       
       以上数据资料参考《2020年中国智慧政务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查与未来前景研究》。
       
       各类行业分析报告查找请登录chinabaogao.com 或gyii.cn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处置种类、区域错配 政策引导危废处置利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市场格局有望优化

处置种类、区域错配 政策引导危废处置利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市场格局有望优化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危废产生量大,2015-2023年CAGR约11%。工业危废产生量增加,工业危废处置利用量随之增长。2023年我国工业危废处置利用量为10502.9万吨,同比增长11.6%。

2025年09月10日
洗牌加速!助贷新规推动行业“良币驱逐劣币”效应愈发显著 “24%+”产品成平台新宠

洗牌加速!助贷新规推动行业“良币驱逐劣币”效应愈发显著 “24%+”产品成平台新宠

2025年4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

2025年09月09日
聚焦宠物动保行业:国产宠物驱虫药高歌猛进 猫三联疫苗与外资差距有望缩小

聚焦宠物动保行业:国产宠物驱虫药高歌猛进 猫三联疫苗与外资差距有望缩小

近年来,随着宠物主对宠物健康意识的增强,疾病预防保健与治疗的需求日益提升,宠物医疗实现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宠物食品的第二大细分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医疗消费规模约为840亿元,占比达28%。

2025年08月20日
多方入局 我国环卫无人化行业进入初期探索阶段 小吨位设备有望率先放量

多方入局 我国环卫无人化行业进入初期探索阶段 小吨位设备有望率先放量

我国政府对无人化环卫发展一直保持支持、肯定、引导、鼓励的态度,从国务院到各部门都提出了一系列通知和指导意见,加大人工智能在环卫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环卫智能化水平。如在住建部印发的《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包括环卫车辆等设备的更新,鼓励更新购置新能源车辆装置以及智能化、无人化环卫作业机具设备

2025年08月13日
资产运维行业增量由IT和工业设备贡献 第三方服务商乘势而上 智能化趋势显著

资产运维行业增量由IT和工业设备贡献 第三方服务商乘势而上 智能化趋势显著

当前IT 设备、工业设备以及基础设施资产存量约 455万亿元,资产运维市场规模约 2.44 万亿元,预计2035年资产存量约 560 万亿元(增量主要是由工业和 IT 设备贡献),资产运维市场规模约 5.5 万亿元。

2025年08月10日
工业污水处理行业向“资源化利用”变革 产业园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竞争格局仍较分散

工业污水处理行业向“资源化利用”变革 产业园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竞争格局仍较分散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污水治理政策密集出台。2021年以来,工信部、水利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围绕“废水循环利用”“水效提升”“绿色低碳”密集出台政策,明确到2025 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幅提升,钢铁、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改造升级全面提速,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 2020 年提升 5

2025年08月07日
政策孕育节能服务行业新机遇 建筑节能初露苗头 整体市场仍“大而分散”

政策孕育节能服务行业新机遇 建筑节能初露苗头 整体市场仍“大而分散”

2024年,各级主管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明确绿色发展路径,有效稳定市场预期;实行“两新”政策和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大力支持设备更新和节能改造,激发重点行业节能需求;深化技术创新,引导推动节能低碳技术不断突破;运用财税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些系统性举措从政策、市场、技术等维度,为节能服务产业

2025年08月05日
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呈现复苏态势 市场正进入“全员合规”严监管周期

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呈现复苏态势 市场正进入“全员合规”严监管周期

受益于促消费政策的落地显效、资本市场回暖以及技术驱动下,自2023年以来,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呈现持续复苏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3.9万亿元,同比增长7.4%。

2025年07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