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银行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在43号文禁止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之后,PPP模式成为地方政府为基建项目进行融资的主要途径。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提出要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同年4月,李克强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首批推出80个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营运,这促进了PPP模式在全国范围的大力推广和运用。2014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了有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通知及相关指南,PPP模式的运用进入规范化阶段。
2016年9月财政部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规范。财政部还已推出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进行统一的信息披露和管理,截至今年9月,入库的潜在项目已达10471个入库项目,总金额12.48万亿元,其中已进入执行阶段项目946个,总投资额1.56万亿元,落地率26%。
全国PPP示范项目是经财政部评审,从而列为示范项目的推广标杆性项目。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评选出三批全国示范项目,共748个,涉及投资金额近2万亿。由于经过评审的项目相对更为优质,从前两批示范项目的落地情况来看,落地率较一般的入库项目更高。

制约银行参与的主要问题
1)项目期限较长,现金流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PPP模式对项目的合作时间要求为“不低于十年”,在过长的投资回收期内,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均有可能发生巨大波动,极易导致损失。而从回报机制来看(PPP项目主要可分为3类: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完全依靠政府付费的项目并不多,而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下银行或多或少会承担一定风险,因此态度会更为审慎。


2)政策风险:政府的偿还责任比较模糊,各地的政策不明确。
目前地方政府面临一定财政压力,对于PPP项目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各地区的政策也并不一致,导致银行对于地方政府的偿还能力以及履约信用存在忧虑,制约了银行的参与动机。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