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语音、语调、语法和表达方式标准规范,属于规范英语。按汉语习惯说出的英语与其本族语者的英语并没有区别;
2011-2015年中国英语教辅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方向调研报告
早在1980 年中国英语界的老前辈葛传规教授就“Chinese English”和“China English”提出如下看法:“就我国而论, 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存在”。在80 年代末,英国学者罗伦•托德和美国学者伊恩•汉考克在合著的《International English Usage》一书中列出Chinese English 词条,并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肯定了“中国英语”的存在。如追述中国英语历史的话,葛老师及其这篇文章可以被定位“中国英语”研究的开端,首先提出了“中国英语”在中国的客观存在。在此后至今的30 多年内,“中国英语”专题研究的文章散见于国内的一些外语学术刊物。李文中通过列举大量例句从词汇、句式和语篇等角度说明中国英语的宏观存在:“英语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中国英语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国外一些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存在也给予认可和接受。几位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美国人、英国人和加拿大人曾接受了一次中国学者对他们的语言比较调查:首先让他们阅读《北京周报》和《今日中国》中的几篇文章, 然后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谈对“中国英语”的看法。尽管被调查者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让人感到高兴的是:他们都认同“中国英语”。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英语经历了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中国英语3 个阶段的层次性发展过程。
不论从语音、词汇、语法还是语用方面来讲,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国英语都有其社会文化基础和特定的状态,而且它们也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目前的中国英语有四种并存的状态。
1)语音、语调、语法和表达方式标准规范,属于规范英语。按汉语习惯说出的英语与其本族语者的英语并没有区别;
2)有些中国英语虽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习惯,但符合语法;
3)有些中国英语虽然不符合语法,但是可能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习惯,能被接受;
4)有些中国英语目前确实还没有被所谓的“规范英语”接受,但是对于英语本族语来讲意思十分清楚,理解不成问题,或者一经解释就会明白,并且对于中国人来讲学习起来不费功夫,用起来得心应手, 能够发挥语言作为工具的功能。实际上我们应解决的问题是后两类, 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难以改变的语言思维习惯,最有中国的标记。
英语与中国文化接轨,就自然使英语负载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中国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形式。一旦一种语言的表现形式被确定为变体,该语言在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亦属情理之中, 就应无对错或优劣之分, 因为交际是语言运用的最终目的。面对中国英语,西方人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沿用潜意识中已成定势的参照标准来考察中国英语,就很容易用“不标准”、“不地道”之类的词句来描述。要想成功地完成以英语为媒介的交际活动,中国人应充分尊重英语的语用原则和民族文化习俗。当然,西方人也得充分理解和容忍中国英语中的异国特色, 这样才能使交际获得成功。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作为国别变体的中国英语将与美国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一样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和作用。承认中国英语的存在,不断发现和分析其地方化特色,将对我国英语教学起实践性指导作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