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风险管理不再仅仅是单个家庭的责任也不可能单独依靠政府提供的社保,对保险保障需求的与日俱增给商业保险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多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年金保险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4年底,我国商业年金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包括中国人寿保险和养老保险公司有60多家,已开发在售的团体年金保险、个人年金保险产品几百个,产品形态包括了定额年金、分红保险、万能保单、投资连结保险、变额年金和生命年金等。
近年来,商业年金保险业务规模增长较J决,2001-2014年保费收人年均增长16%02014年,年金保险保费收人282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7%,有效保单6934万件,覆盖1.01亿人次。2015年一季度,在国务院关于《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指引和推动下,商业年金保险得到更快的发展,保费收人高达2322亿元,同比增长95.6%,但是相较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商业年金保险发展仍显滞后,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支柱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与人口老龄化和个人寿命延长相伴而来的是养老保险需求的大幅增加。预计到2030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金领取需求可能达到0.9-4.23万亿元,给养老保障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进人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养老需求与日剧增,而我国保险行业快速积累时期掩盖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客户不满增加,行业形象急待进一步改善。面对中国年金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除政策、消费者意识等相关影响因素之外,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从供给角度看,还需要以客观详实的数据进一步说明年金保险的价值,消费者能够获得什么效用,从而帮助消费者有效理解复杂年金保险产品的实际内涵,丰富对金融保险消费者的教育素材,提升公众的保险意识。
但由于商业保险的专业性强,条款相对复杂,公众对其理解十分有限。一直以来,人们对商业养老保险效用的理解大多仅限于提供稳定的老年收人。加之对大多数人而言,商业养老保险还存在很多替代品如储蓄、不动产和投资等。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讨和宣传商业养老保险对个体的实际效用。
商业养老保险的成本包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支付的保险费和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则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商业养老保险的收益主要包括获得的各项保险金给付和保障承诺,以及由于参保获得的心理安全保障。商业养老保险的效用主要包括:应对长寿风险、平滑生命周期内的收人实现理财规划、有机会获得高于成本投人的收益。在此,本文主要以商业年金保险为例阐释商业养老保险对个人的效用。
商业年金保险(以下简称“年金”)是指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按约定定期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年金的实质是将积累的收人转换为规则的收人流,由保险公司定期支付给被保险人,直到其身故为止。年金产品种类多样。其特点是:投保人于签收保险单之日起十日后不得要求解除合同”。其优点是:1.退休后的养老金由保险公司支付,具有稳定性,不会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2.个人的长寿风险完全由保险公司承担。其缺点是:1.对于寿命不长的个人而言,如果选择的保证金额领取方式不恰当,实际领取的养老金可能会少于可以领取的养老金,遭受一定损失。2.碰到市场利率高涨的时候,不能分享收益率增长的成果。
一、年金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效用
长寿风险是指个人或总体人群未来的平均实际寿命高于预期寿命产生的风险。也就是从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来定义的长寿风险:个体长寿风险(Individual Longevity Risk)是指个人在其生存年限内的花费超过了自身所积累的财富,此类风险可通过参加相关养老保险管理化解;总体人群的长寿风险称为聚合长寿风险(Aggregate Longevity Risk),是指一个群体的平均生存年限超过了预期的年限,该风险是无法根据大数法则进行分散的系统性风险(Milevsky, Promislow, Young,2006; Cairans, Blake和Dowd, 2006),无论是人寿保险公司的年金保险、企业的补充养老金计划还是政府的社保养老保险计划,均承担着聚合长寿风险。长寿风险源于未来死亡率的非预期改善(即未来的实际死亡率低于预期死亡率),具体而言,该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精算定价的死亡率假设与投保人群未来死亡率的平均值的偏差、未来死亡率围绕平均值的波动带来的风险。
由于个人寿命具有不确定性,个人购买年金后,无论被保险人实际寿命比平均寿命高多少,均能够依约获得年金的一系列保险金给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财富积累不足应对老年阶段支出的风险。这也是年金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原因。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年金保险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年金保险在养老金积累和给付阶段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险公司既是重要的养老保险产品供应商也是重要的养老金资产管理者。ICI的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在美国不断增长的养老金总资产中,人寿保险公司管理的养老金资产总量达2.1万亿美元,占全部养老金总资产的8.64%;在个人退休账户(IRA ) 7.44万亿美元的资产配置中,寿险产品占比5%,达3630亿美元。瑞士养老金体系中第二支柱的职业年金计划默认的领取方式是年金,实际以年金方式领取的比例约为80%,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职业年金单一计划中个人以年金方式领取的比例高达70 %-90%,集合计划中该比例为40%一50%,收人替代率达50 %-60%,总资产超过当年GDP,人均账户余额约为40万瑞士法郎,已能完全应对长寿风险。
二、年金保险的价值衡量
(一)、衡量年金保险价值的主要指标
结合年金的未来保险金给付与保险费和相关费用支出的机会成本,有关研究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衡量年金价值的指标,即年金的货币价值比例(MWR)和年金均等价值(AE W)。
1、年金的货币价值比例(Money' sWorth Ratio,以下简称为“MWR")是衡量年金价值的传统指标,特指年金预期的未来保险金给付的现值与所缴保费现值的比值。
如果MWR等于1,表明消费者可以收回保险费成本,同时获得长寿风险的保障。若年金MWR小于1,代表年金保险费现值大于预期未来保险金给付的现值,原因通常解释为逆选择和保险公司的成本支出。MWR也是评估年金市场表现和逆选择风险程度重要的直接指标。
2、年金均等价值(AnnuityEquivalent Wealth,以下简称“AEW")是指为实现与年金产品同样效用而需要支付的货币数量。一般AEW越高,年金保险需求会越强。AEW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年金价格低(保险公司管理费用低)或者是由政府强制实施节省了营销和管理成本。
(二)、年金货币价值的国际经验
国际上,有关专家基于各国和地区的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分析比较年金保险相关政策、产品、措施和结果,取得了一些经验。他们的研究表明,年金MWR取决于预定死亡率、预定收益率和保险公司预计成本以及政策环境如税优等假定,计算比较复杂。对部分国家不同年金产品MWR的测算结果表明,年金MWR数值一般相差0.05-0.1左右,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人口因素(预期寿命)、政策因素(是否强制年金化、信息不对称、可计算的收人),风险折现率以及指数化年金的差异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65周岁男性年金的MWR大于0.95,有时甚至超过1(James等,2004)。
三、影响购买年金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商业年金保险足应对长寿风险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但我国商业年金保险发展明显滞后,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支柱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经专项调查研究表明,影响我国城镇消费者年金需求的行为因素主要包括:
1、较弱的保险意识和年金意识;2、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实宣传和销售误导情况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3、储蓄的赠与动机与预防动机;4、对储蓄和其他投资工具的偏好体现了个人对长寿风险的忽视和短视;5、消费者对年金产品的误解,由于保险合同履约责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若没有充分沟通与明确的提示,在宣传教育不彻底的情况下,有的年金条款的特别约定容易引起公众误解,最常见的是一此应对长寿风险的产品如生命年金中规定了“投保人于签收保险单之后十日起后不得要求解除合同”条款如果单纯只看这条款,似手对投保方很不公平,但如果与该产品的整个保障责任:“保险公司每年或每月依约定金额给付养老保险金直至被保险人身故,保险责任终且:”有机结合进行整体分析,则可以得出客观合理的结论此外,婚姻和家庭对个人年金购买决策影响也较大这与很多国家的经验基本相符相关影响因素中,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不同之处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家庭养老”,二是“养老的个人责任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四、总结与建议
1、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有效防范个人长寿风险,且对个人而言具有实际价值实证研究表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判断,口前我国年金产品定价基本合理。年金保险具有实际价值,在目前部分城市的平均寿命水平下,被保险人有较大机会或者完全可以收回保险费成本,同时还可获得长寿风险保障当然对个人而言,不同年金产品的价值有一定差异,并存在最优购买年龄
2、我国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呼之欲出,税优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提升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价值,需要借此良机进一步普及推广商业养老保险。
3、根据影响我国消费者年金保险需求的因素,需要从年金保险的价值认识、长寿风险的认知提升、年金产品供给完善等方而人手,不断提升商业养老保险供给能力。
4、需要加强年金保险的宣传和教育,丰富对金融保险消费者的教育素材,帮助消费者有效理解复杂年金保险产品的实际价值,提升公众的保险意识和养老的个人责任意识,帮助消费者有效应对一长寿风险,共同创造有尊严和较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