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年我国奢侈品市场回暖主要是受内外价差收缩与消费结构变化影响

导读:2016年我国奢侈品市场回暖主要是受内外价差收缩与消费结构变化影响,海外消费回流对国内奢侈品市场的回暖影响巨大,也是目前奢侈品市场回暖的主要原因,背后则是奢侈品内外价差与政府税收政策的变化。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奢侈市场发展格局及十三五未来趋势研究报告
         海外消费回流对国内奢侈品市场的回暖影响巨大,也是目前奢侈品市场回暖的主要原因,背后则是奢侈品内外价差与政府税收政策的变化。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外价差收缩:人民币贬值因素

         16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幅度近8%,相比于14年贬值幅度更是达15%,人民币贬值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海外价格“变贵”,考虑到奢侈品的高单价特点,由人民币贬值导致的内地与部分海外地区价差变化可达数千元。另外,人民币贬值也会使海外中国游客和海外代购的消费有一定减少。这些变化对于香港、日本、美国等市场的海外消费,反映尤为突出。

         内外价差收缩:税率调整刺激国内消费,加强海外代购管控奢侈品内外价差中一般70%~80%来自于征税部分。按照一般进口商品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的税收模式,可使商品进货成本增加30%~80%。以韩国某高端化妆品为例,若出口完税价格为2560元,被税后价格则为4707元,较进货成本增加83.9%,其中按照30%的消费税率,消费税额占被税后价格25.6%。

         政府旨在通过税率政策调整促进海外购买力回流。近两年来政策已先后多次削减包括化妆品、鞋子和服装在内的关税与消费税税率,部分产品税收成本有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政府在16年4月出台的“进口跨境电商税收新政”中,传统海淘以及个人代购模式下,大部分品类税率均有5%~10%上升,并且海关对代购征税更为严格。以高级手表饰品品类为例,征税税率从30%调整至60%,税负成本增加较为明显。

         据统计,2015年国内奢侈品代购市场规模达到近400亿,化妆品、箱包、手表成为代购比例较高的品类。对于政府而言,代购产品逃税比例较高,不利于整体通过征税管理。对于奢侈品品牌而言,代购市场滋生了大批假冒商品,不利于品牌商管控客户服务与品牌形象。因此,近年来无论是政府或是奢侈品品牌商,都希望能够加强代购市场管控,价差调整成为主要手段。

内外价差收缩:品牌商“协调定价”策略

         奢侈品内外价差中一般20%~30%来品牌商的差别定价。对于国外部分高端品牌,通常根据欧洲、美国、亚洲3个不同区域制定零售价,巨大的品牌溢价空间下,国内市场价格往往较欧美市场高估。

         品牌商将“协调定价”作为遏制中国奢侈品灰色市场的重要策略。例如Prada已将国内与欧洲地区的大部分商品价差从15年35%缩小至目前20%以内,Chanel近两年中也在逐步通过上调欧洲地区价格、下调亚洲地区价格的方式,促进全球价格体系的合理化。另外,包括卡地亚、泰格豪雅、Swatch等名表企业都在有针对性的弥合境内外价差。

         对于很多欧洲奢侈品牌,近年来的主要策略就是在国内市场维持价格或适度降价(大幅降价不利于维护品牌形象),同时随着每年新一季产品的推出,在欧洲市场进行两次价格调整,价差在此过程中则逐步收缩。

去香港、日韩等地区游客数量趋缓也是品牌商倚重中国内地市场的又一因素。

         由于政治、安全等因素,以及国内出境游目的地逐步分散化,近两年来去香港、日本、法国的游客数量较往年明显趋缓,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性凸显。

         除了奢侈品内外价差收缩带来的海外消费回流外,从国内来看,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终端环境的改善也是市场回暖的主要内在因素。

消费结构变化:个人消费、商务消费逐步替代政务消费

         此轮奢侈品市场的回暖与上一轮奢侈品市场的增长期(2009~2011年)逻辑有所不同,在上一轮增长期中,政务消费是其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随着政府反腐力度的持续加强,政务消费需求亦受到明显抑制,泡沫逐步出清,取而代之的是个人消费与商务消费,送礼也是以送亲友为主,这与高端白酒复苏的逻辑是一致的。

         消费升级带动居民高品质消费增加。以手表行业为例,近两年换表需求明显增多,从几千元到2万元,从3万元到7万元,消费者希望追求更好的表,追求更好品质的生活。我们认为,这种变化的背后在于国内中产阶级占比持续提升,高净值人群迅速扩大(收入增加、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

         固定资产投资回暖,稳定终端消费从经济层面而言,16年年中以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处于回暖上升区间,尤其是制造业投资的改善,避免了增速持续放缓的态势,有利于整体经济企稳的方向,对于稳定终端消费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16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金银珠宝类需求在逐步恢复,9月份以来已连续多月增速为正,进一步反映出目前终端消费的企稳迹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QLY)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政策出台促其高质量发展 市场洗牌信号日渐明显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政策出台促其高质量发展 市场洗牌信号日渐明显

近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资产管理需求随之增多。截至2024年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已突破70万亿元。当前,我国资产管理市场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存的状态,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机构等各类机构广泛参与,资产管理业务交叉融合。

2025年05月08日
我国高尔夫行业:受众渐大众化年轻化 政策出台精减球场数量 高尔夫用品市场渐复苏

我国高尔夫行业:受众渐大众化年轻化 政策出台精减球场数量 高尔夫用品市场渐复苏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一大批爱好高尔夫运动消费人群的出现,随着高尔夫运动趋向大众化、年轻化,我国高尔夫球运动人数进一步增多,至2022年已接近100万人。消费人群庞大带动我国高尔夫相关产业蓬勃发展,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120亿元。

2025年04月21日
多因素共振 我国殡葬服务行业质量、数量“全面开花” 市场刚需属性突出

多因素共振 我国殡葬服务行业质量、数量“全面开花” 市场刚需属性突出

殡葬服务具有特殊性、自然垄断性、普惠性与多元化的典型特点。近年来,我国殡葬服务行业从质量到数量上的“全面开花”,主要得益于人口老龄化加深、城镇化率持续提升以及居民消费量能力上升等供需关系提振。不过,高价墓地泡沫下乱象丛生,多种新型殡葬方式出现,我国殡葬服务行业刚需仍存。

2025年04月10日
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现状:市场加速洗牌 AI赋能下效率大幅提升 蚂蚁保稳坐头把交椅

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现状:市场加速洗牌 AI赋能下效率大幅提升 蚂蚁保稳坐头把交椅

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一直以来,保险中介都是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连接着保险公司和广大消费者。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8万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8.7%。其中,中介渠道财产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5.1%,中介渠道人身险保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公务车租赁行业市场及竞争分析:规模不断扩大 但缺乏具有绝对优势主导企业

我国公务车租赁行业市场及竞争分析:规模不断扩大 但缺乏具有绝对优势主导企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更加灵活便捷的出行方式。公务车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能够满足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对于公务出行的需求,因此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25年03月22日
我国研学旅游供给端加速发展 银发等新兴受众带来新空间 竞争白热化推动产品升级

我国研学旅游供给端加速发展 银发等新兴受众带来新空间 竞争白热化推动产品升级

中小学生基数庞大叠加家长观念转变,我国研学旅游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攀升。随着商业团体和银发群体等逐渐成为研学市场的新兴受众,研学旅游行业将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研学旅游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将推动产品多样化、品质化发展。

2025年03月20日
IT支出稳增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加快 应用渗透推动行业扩容 竞争细分化下格局或生变

IT支出稳增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加快 应用渗透推动行业扩容 竞争细分化下格局或生变

国内政务IT支出稳增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其中基础架构层、平台层和应用解决方案支出占比最大,安全支出具备较大提升空间。我国数字政府建设速度加快,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累计已超4.5万个。随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发展规划持续明晰,数字政府应用不断渗透,推动行业持续扩容,预计2025年超1300亿元。

2025年03月19日
宠物老龄化趋势下 我国宠物殡葬行业刚需属性逐渐突出 市场乱象亟待规范

宠物老龄化趋势下 我国宠物殡葬行业刚需属性逐渐突出 市场乱象亟待规范

随着宠物市场逐渐庞大及老龄化趋势,宠物“身后事”的处理也成为刚需。我国宠物殡葬市场虽然暴利,但是前期初始投资较大,并且市场迫切需要统一、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5年03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