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日本老年人口现状及应对措施借鉴

        导读:日本老年人口现状及应对措施借鉴,老年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部门,涵盖了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需求的多种行业。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率最高的国家。早在197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就超过了7%,之后到1994年,日本老龄率超过了14%。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1月1日,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946万人,占总人口的23.1%。据专家预计,到2055年日本人口的老龄化比率将达到40.5%,15-64岁人口占51%,即每1.25名工作年龄的人将养活1位老人。同时,伴随着"少子化"现象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福利支出大和社会负担加重等诸多不利的情况下,日本政府积极制定和完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各种社会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经验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老年服务体系
        《发展老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计划》(又称"黄金计划")是日本政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出的改革具体政策,以解决老年人在医疗保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其中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1、保健制度。1982年日本出台了《老年人保健法》,以增加老年的保健设施,为低收入的老年人        提供上门服务和家庭护理。但是,由于"少子化"带来的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养老功能减弱,为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转移,2000年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旨在通过社会保险共同负担老人护理所需设施、服务等费用。该制度不仅解决了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的顾虑,同时也给老人减轻了经济负担。
        2、基础养老金制度。日本的退休养老制度靠三大支柱构建而成,一是公共年养老金制度,二是企        业补充养老金制度,三是私有养老金制度。体现安度晚年要靠公助、互助和自助,但公共年金制度占三大支柱的主导地位,也是老人和老人家庭赖以为生的主要财源。随着"少子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为了控制将来一代人所负担的养老保险费上升,日本政府2004年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已达到养老金的收支平衡,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充足和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稳定。
        3、医疗共济制度。为了应对老龄人口增加带来的医疗费用增多的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废止老年人免费医疗制度,自己负担小部分医疗费,以缓解财政负担。2006年,日本成立了独立的老年人医疗保险机构,75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是该机构的被保险者,在他们需要支付的医疗费中,1成由本人承担,5成由国税负担,4成靠其他保险者的分摊。
        4、老人福利对策。日本的老年福利对策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在家养老的福利对策,二是设施养老的福利对策。既注重改善传统的家庭养老环境,又重视社会养老设施服务网络的建设,两者构成了老年居住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住房供应制度对家庭养老环境的影响,鼓励"两代居"的家庭以同居或者邻居的方式形成网络式家庭的社区结构。使家庭结构"小型化"的社会倾向得到了适当的调控,使家庭机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二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积极采取高龄雇佣对策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劳动力的供给。因此,对雇佣结构和雇佣制度进行适当改革,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和或用老龄劳动者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和社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日本政府在1986年就制定了《高龄者雇佣安定法》,为老年人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和促进各企业延长退休年龄。同时建立老年就业体系,通过设立"银色人才中心",严格规定企业老年职工最低比例,对雇佣老年职工企业予以补助及相应贷款优惠等政策,让更多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老年人走上工作岗位,努力做到"老有所为",同时推迟了养老金的支付年龄,减轻了政府负担。
        三是积极开展老年产业,注重老年教育
        老年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部门,涵盖了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需求的多种行业。日本将老年保险与发展老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发老年产业,使得老年产业涵盖面日益广泛,满足老年人各个方面的需求。商家根据老年生理和心理特点量身定做并推出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注重发展老年教育,已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极为重要的手段。日本老年教育的实施由福利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和民间机构共同参与,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实施方式使日本老年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养老机构发展态势与运营战略分析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计量校准市场潜力逐步释放 数字化、高精度化、标准化、绿色化是发展方向

我国计量校准市场潜力逐步释放 数字化、高精度化、标准化、绿色化是发展方向

计量校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无线电、电磁、力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由市场监管总局制定技术规范以确保全国量值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2025年10月17日
政策赋能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供给逐渐提质增效稳定发展 养老机器人愿景迎大爆发

政策赋能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供给逐渐提质增效稳定发展 养老机器人愿景迎大爆发

智慧养老产业因具有能有实现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减少和优化人力资源的使用、降低服务成本等特点,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也成为老龄产业和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如《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促进数字

2025年10月11日
多方角逐银行IT解决方案行业 大模型赋能下市场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多方角逐银行IT解决方案行业 大模型赋能下市场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近年来,国内金融机构全面拥抱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2019-2023年我国金融机构科技投入规模由 2252.60 亿元增长至 3558.15 亿元,CAGR达14.48%。其中银行IT是金融科技的核心载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重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银行业向智能化、开放化、场景化转型。根据数据,2019-2023 年

2025年10月04日
城市更新推进下我国排水管网更新修复需求广 污水排放量持续增长倒逼行业升级

城市更新推进下我国排水管网更新修复需求广 污水排放量持续增长倒逼行业升级

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对象之一,是指由管道、检查井、雨水口等构成的系统,用于收集、输送和排放雨水、污水及合流制废水‌。近年随着我国人口加速向城区迁徙,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城市的“血管”和“生命线”,城市排水管网也随着城市的建设而不断扩张。数据显示,2012-2023年间,我国城

2025年09月25日
美团、滴滴出海“战火”重燃 全球外卖行业规模近5000亿 中东巴西成市场新焦点

美团、滴滴出海“战火”重燃 全球外卖行业规模近5000亿 中东巴西成市场新焦点

全球外卖市场持续高速增长,2023年规模已接近500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规模领先,中东、拉美则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尽管市场空间广阔,但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外卖平台格局,区域特征显著,本地化玩家仍占据主导。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外卖企业如美团、滴滴正加速出海,以高补贴、强本地化运营和差异化配送策略切入中东、拉美等市场。

2025年09月20日
RWA行业规模化爆发 区域市场展现高度活跃性 竞争呈技术驱动与合规导向双重特征

RWA行业规模化爆发 区域市场展现高度活跃性 竞争呈技术驱动与合规导向双重特征

RWA市场全球化特征显著,但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催生了区域化的创新模式,RWA区域市场展现出高度活跃性。如中国香港相继发布虚拟资产相关政策,其和内地的试点项目(如太极资本、嘉实国际与蚂蚁数科的合作)也凸显了区域市场的创新潜力。

2025年09月12日
处置种类、区域错配 政策引导危废处置利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市场格局有望优化

处置种类、区域错配 政策引导危废处置利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市场格局有望优化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危废产生量大,2015-2023年CAGR约11%。工业危废产生量增加,工业危废处置利用量随之增长。2023年我国工业危废处置利用量为10502.9万吨,同比增长11.6%。

2025年09月10日
洗牌加速!助贷新规推动行业“良币驱逐劣币”效应愈发显著 “24%+”产品成平台新宠

洗牌加速!助贷新规推动行业“良币驱逐劣币”效应愈发显著 “24%+”产品成平台新宠

2025年4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

2025年09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