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童装行业机遇与威胁分析:消费者群体基数大但出生人口呈下滑态势

         童装行业是我国服装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之一,与整体服装行业的管理体制基本相同。我国童装市场正在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市场规模增幅明显高于服装行业整体水平。

         一、童装行业发展的两大机遇

         1、消费者群体基数大并持续扩容


         儿童人口是支撑童装市场规模的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0-14岁人口为25338.3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5%,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自2013年11月我国启动“单独二胎”政策,并于2016年1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随着政策在各地的逐年落实,将有助于保持人口出生率及婴童人口数量的平稳,近年来我国出生率均保持在10‰以上,2019年中国0-3岁婴幼儿规模达4,711万,未来中国新生婴儿规模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2015-2020年我国0-14岁青少年人口数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三孩生育”政策将为童装行业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提供支撑,势必将带动童装市场快速发展。最后,我国“4+2+1”家庭模式成为主流,童装消费方面,除了儿童、家长外,更多家庭成员如祖父母/外祖父母逐渐参与其中,并成为重要的消费贡献者,家庭其他亲属在婴童消费的参与度亦增速明显。

“4+2+1”家庭模式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育儿观念变化助力童装消费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能力整体增强。加之85后、90后、95后父母成为童装主流消费群体,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较上一代人更注重“优生优育”的育儿理念,对童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偏好超过了对价格的敏感度,因此会选购质量更好的童装服饰,更趋向于为品质更优的产品买单。童装的消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升级趋势,人均童装支出的增长较为显著。同时,童装消费升级也有利于我国中高端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2015-2021年我国童装人均消费、增速及预测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四大发展困境

         1、生育水平走向低迷,出生人口仍处于下滑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出生人口及出生率自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伴随着我国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持续攀升抑制居民生育行为,预计新出生人口在短期内还将下滑,不利于持续支撑童装市场规模常态化的快速增长。

2016-2019中国出生人口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zlj)

         2、行业起点低,缺乏品牌经营理念

         我国儿童服饰企业整体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童装行业企业还基本停留在外贸加工、代工生产阶段。由于行业起点低,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特别是区域厂商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文化,在品牌运作水平方面与国际品牌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制约了我国童装行业整体的进一步发展。

         3、研发设计能力薄弱

         我国服装行业已进入到商品同质化时代,服装商品本身已经不能够更多地引起消费层面的注意,必须深入探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市场的细分与定位,才能找到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充实品牌的内涵。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是我国童装企业普遍存在的软肋,虽然各主要品牌企业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力度,但多数品牌产品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独创性和相对独立的设计风格,产品同质现象较为突出,与国际水平尚存在差距,国内服装设计师的输送培养机制也有待改进。

         4、缺乏专业的童装面料

         消费升级和行业竞争同质化的背景下,功能性、个性化与多元化成为品牌商竞相发展的重点,服装企业对上游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探索更为直接的面料纤维企划。童装面料设计要求舒适、柔软、轻盈、色牢度高,近来童装朝休闲、运动方向发展,更需吸湿、透气、刺激性小的柔软的面料,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童装面料研发中心及高水平、上规模的童装面料生产能力。同时,童装生产对面料要求批量小、花色多,很难向专门的面料生产厂家下大订单,现阶段我国童装面辅料的采购仍然集中于轻纺城、面料批发市场,导致了市场童装面料的雷同和产品质量难以控制。面料成为目前制约我国童装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童装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格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运动鞋代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市场需求回暖 产能“出海”东南亚

我国运动鞋代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市场需求回暖 产能“出海”东南亚

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批以运动鞋代工为主的产业集群。裕元集团等大型代工企业逐渐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运动鞋代工制造商。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代工基地。根据APICCAP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鞋类出口达140亿双,价值168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全球鞋类总出口的63.8%。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隐身材料行业现状分析:下游需求市场起量 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我国隐身材料行业现状分析:下游需求市场起量 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因此,我国隐身材料行业竞争格局较为稳定,所从事与研发的企业大部分是各大研究所、高校以及华泰科技、佳驰科技、光启技术等企业。其中,华泰科技偏重高温隐身材料,佳驰科技偏向于常温隐身材料,而光启技术则主要是超材料产品。院所方面,隐身材料代表企业为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主要从事材料研制与应用等。

2024年11月13日
我国芳纶纤维行业: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高性能、集约化、绿色化成发展趋势

我国芳纶纤维行业: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高性能、集约化、绿色化成发展趋势

随着以泰和新材、中化国际为首的国内企业逐渐突破技术封锁开启扩产,对位芳纶在我国的需求也将逐步打开。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对位芳纶用量占比继续扩大,达到76%。

2024年11月13日
老龄化趋势催生需求 我国老人鞋行业将迎千亿时代 足力健面临内忧外患困境

老龄化趋势催生需求 我国老人鞋行业将迎千亿时代 足力健面临内忧外患困境

整体来看,虽然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持续增长,但专门针对这一细分人群的鞋品牌几乎处于蓝海状态。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老人鞋行业迎千亿时代。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老人鞋零售市场规模约819.6亿元,在整体鞋履零售市场中占比约17.7%,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21.3亿元。

2024年09月13日
我国箱包行业市场体量大 但本土品牌高端及奢侈市场竞争力不足

我国箱包行业市场体量大 但本土品牌高端及奢侈市场竞争力不足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行李箱市场同比增长17%至310.1亿元,预计未来5年的CAGR为8.9%,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28年达475.5亿元。

2024年08月16日
“晒”出来大市场 我国防晒衣火爆的背后 市场乱象亟待规范

“晒”出来大市场 我国防晒衣火爆的背后 市场乱象亟待规范

2024年4月小红书平台“防晒衣”的搜索指数为344.34万,高于防晒霜的252.09万。2023年我国主要电商平台(天猫、京东)防晒衣的市场规模为48.4亿元,同比上涨33.5%,销量近3500万件。2023年抖音平台的防晒衣市场GMV(商品交易总额)达到约37.3亿元,同比增长217.4%。

2024年08月10日
我国聚酯纤维行业:产销规模不断扩大 龙头效应正日益凸显

我国聚酯纤维行业:产销规模不断扩大 龙头效应正日益凸显

随着产能投放速度明显加快,我国聚酯纤维产量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在2018-2023年期间,除2022年产量轻微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为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涤纶(聚酯纤维)产量为5702万吨,同比增加8.7%。

2024年07月25日
我国粘胶长丝行业产能供应整体稳定 国风服饰热度高涨带动需求增长

我国粘胶长丝行业产能供应整体稳定 国风服饰热度高涨带动需求增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粘胶长丝生产国。根据数据,2022年,全球粘胶长丝总产能约为28万吨,我国产能占比达75%左右。2023年,我国粘胶长丝行业总产能、产量均超过20万吨,整体保持稳定。

2024年07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