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婴儿潮”促孕婴幼服装市场“淘金热”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独生子女普遍进入适龄生育期,在人文观念、社会事件和巨大的人口基数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将进入又一次持续时间更长的生育高峰期。据普查发布的统计公告,目前中国大陆0-3岁的婴幼儿约6900万,其中城市0-3岁的婴幼儿数量超过1000万。

    产业需求持续旺盛

    即便是当前世界处于经济危机、物质需求下降的严重影响下,孕婴幼市场特有的购买主体和消费主体分离的“代位消费”特点,传统的家庭对婴幼的宠爱消费心理及80后年轻父母超前的理财消费观念,仍将直接而深远地影响着孕婴幼零售市场乃至整个产业的格局,并赋予该产业市场崭新的消费特征,从而决定了孕婴幼用品消费的持续高增长性。孕婴幼用品产业的发展势必为国家调动内需、刺激消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出重要的贡献。

    概览全球孕婴幼用品市场,法国PRENTAL、意大利CHICCO、英国MOTHERCARE、日本西松屋、美国Toy’sRUS(玩具反斗城)等年销售额均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不等。反观中国的孕婴幼市场——这个号称全球人口最多、潜力最大的孕婴幼用品市场,目前年营业额突破30亿的区域专业市场未见一个;全国性孕婴幼专业连锁店仍处于初期扩张开店、铺货让利阶段,且没有一家的营业额达到5亿元。由此可见,中国孕婴幼市场就象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一样仍然处于“婴儿期”,虽前景大有可为但尚不足以成为各大城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而缺乏有实力的资金“营养”的全面注入。同时,中国几大城市的发展也很不均衡。处于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几家领先零售企业备受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在风投的推动之下正拟跨市出省开展连锁经营,冲刺10亿元零售业绩。在上述城市的带动下,各地孕婴幼市场发展高歌猛进,快速的市场发展一方面鼓励厂商积极展店布点铺货,抢占市场空白网点;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众多投资者把目光聚焦在孕婴幼展贸这块本不太让人注目的“蛋糕”上。

    而以生产制造各种孕婴幼服饰、玩具、童车等见长的广东市场,虽毗连港澳,GDP排名靠前的城市群也是各省之最,但相应的消费市场发展却相对滞后,虽也举办过几次孕婴类展会,但因为组展方多为外地或行业外企业,并不了解华南孕婴幼用品市场的发展特点,未能提供给本行业人士有效的市场合作沟通平台及提供完善服务,所组织的投资商、品牌商、生产商、渠道流通商、经销商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进而对推动华南市场的发展成效不大。

 展会亟待综合展贸平台

    继杭州成立全国首个婴幼行业协会,提出打造“婴幼产业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规划,并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广东省轻工业协会根据自身对本地区孕婴幼行业的充分了解,结合华南地区孕婴幼市场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求,在筹建广东省孕婴幼用品行业协会的同时,把原来分散在广交会、中博会、玩具展、服装展、食品展等各个商贸展会上举办的单项孕婴幼用品展会资源集中起来,联合多家单位,将在9月12日-14日共同举办“2009广州国际孕婴幼用品展览会”,以前所未有的整合资源和先进办展理念,致力于为孕婴幼行业人士打造一个招商引资、产品展示与沟通合作的实效性商贸服务平台。

    该展会获得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大力支持,由广东省轻工业协会、广东省孕婴幼用品行业协会筹委会及新之联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并得到了杭州市婴幼行业协会、广东省纺织协会、玩具协会、塑料工业协会、皮革协会、食品学会、护理学会、营养学会、广州优生优育协会、广州市医协、荔湖大厦中八幼装妇婴用品广场等多家机构的积极协办,强强联合,必将成为我国孕婴幼用品行业的一次极其重要的盛会。

    展会的举办,势必成为加速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孕婴幼用品生产消费经济圈建设的催化剂。首先,以珠三角和粤东地区汕头、澄海的孕婴服饰、玩具产业为依托,华南市场有着雄厚的孕婴幼用品生产力基础。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纲要》等各项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的进一步扶持下,长期稳定便利的投资环境也是海外知名孕婴幼品牌的优先选择进驻区域,是国内外众多孕婴幼知名品牌的首选生产基地。其次,珠三角经济圈毗邻港澳,也是台湾地区连接大陆的重要商贸口岸。港澳台及海外相对更为先进的孕产、育儿理念可方便地通过广州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同时,珠三角城市群不仅人均生活水平居全国前列,还聚集了数量众多的港澳台家庭,存在着巨大的中高端孕婴幼用品消费需求,是孕婴幼用品及连锁品牌的重要开发目标地。再次,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协作化程度的提高,将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泛珠三角孕婴幼产业链协作群,并形成更广泛的孕婴幼产业幅射效应,促进华南、华中地区的孕婴幼市场活力。

    由此可见,2009广州国际孕婴幼用品展览会将全面带动华南地区孕婴幼产业的发展前景,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利用珠三角地区丰富的制造业产能和巨大的社会消费力,得以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提供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外贸抗风险能力强 中国拉链行业展现持续发展潜力 伟星股份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外贸抗风险能力强 中国拉链行业展现持续发展潜力 伟星股份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拉链在纺织服装中占据关键地位。2023年全球服装辅料总市场规模达到 718 亿美元,而拉链市场规模约为 1209 亿元,占整个服装辅料市场的 24%左右。

2025年08月31日
我国钮扣行业集群化特征明显 华东和华南占主导 伟星股份稳居中高端市场首位

我国钮扣行业集群化特征明显 华东和华南占主导 伟星股份稳居中高端市场首位

受装饰需求拉动,国内纽扣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2000-2021年,我国纽扣市场需求量从 143 亿粒大幅增长至近 2000 亿粒,单件服装的纽扣平均使用量也从 2.4 粒/件上升至约 6.5 粒/件。

2025年08月30日
技术“上新”重塑市场格局 我国无纺布行业出海势头正盛 规上企业盈利触底回升

技术“上新”重塑市场格局 我国无纺布行业出海势头正盛 规上企业盈利触底回升

2023年我国无纺布产量达到 814.30 万吨,其中纺粘法占比达45.8%,为当前主流工艺;其次是针刺法,占比21.2%;水刺法生产的水刺非织造材料发挥更好的性能,大量替代了机织物和针织物,从工业用抹布、容器到汽车用绝缘材料、电池隔膜,应用领域大幅拓宽,占比达18.9%。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空调服行业“内外两重天”  千亿蓝海市场待挖掘 “低成本依赖”困局需突破

我国空调服行业“内外两重天” 千亿蓝海市场待挖掘 “低成本依赖”困局需突破

整体来看,我国空调服行业现已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超亿名户外工作者的刚需与千亿级防晒市场延伸潜力构成基本盘,企业亟需打破“低成本依赖”,通过技术标准化(如统一配件接口)、场景精细化(户外/通勤/专业分类开发)等,走品牌价值路线。预测未来五年里,率先走出价格战恶性循环,并在环保材料、智能温控等方面建立起壁垒的企业,将成

2025年08月21日
我国女士内衣行业持续恢复增长 市场需求从功能性向舒适性转变 产品日渐多元化

我国女士内衣行业持续恢复增长 市场需求从功能性向舒适性转变 产品日渐多元化

近年来,全球女士内衣市场规模整体呈现扩张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女士内衣市场规模已达407亿美元(2294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这一规模将突破442亿美元(3170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到593亿美元(4255亿元人民币),未来六年CAGR为5.2%。

2025年08月15日
市场需求恢复带动下我国纺织服装产量回升 行业绿色发展正在发生趋势性变革

市场需求恢复带动下我国纺织服装产量回升 行业绿色发展正在发生趋势性变革

2024年,在国家促消费政策逐步显效、新型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市场活力等因素支撑下,服装内销市场保持恢复态势。但由于受消费意愿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终端消费内生动力不足,内销增速有所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10716.2亿元,同比增长0.1%,增速比2023年同期

2025年06月28日
细分需求驱动我国服装面料行业工艺、科技升级 再生面料或成市场主流

细分需求驱动我国服装面料行业工艺、科技升级 再生面料或成市场主流

2024年,我国服装生产平稳回升。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所产出的服装总量为204.62亿件,同比增长4.22%。在各类服装产品中,虽然梭织服装产量略有下滑,但针织服装产量却持续快速增长,其占服装总产量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具体来看,2024年,我国针织服装产量达到139.86亿件,同比增长7.38%,

2025年06月26日
波司登、优衣库入局 我国防晒衣行业千亿级规模正形成 未来发展方向在何方?

波司登、优衣库入局 我国防晒衣行业千亿级规模正形成 未来发展方向在何方?

近年,随着人们防晒意识的提高以及户外运动的普及,防晒衣行业快速发展,吸引诸多企业纷纷入局。但在此背后,还存在标准缺失、材料虚标等问题。许多品牌在宣传时,往往使用“超强防晒”“极致凉感”等模糊的营销语言,缺乏具体的数值支持和科学依据,容易误导消费者。另外,部分品牌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和简单的加工工艺,导致产品质量参

2025年06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