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经济新常态,地价却“反常态”,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经济新常态,地价却“反常态”,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近期,一线城市高价地王层出不穷。以北京为例,原本属于地价洼地的丰台,摇身一变成“疯抬”。据悉,今年北京楼面价每平方米5万元以上的地块,一共有13宗,其中有7宗出现在丰台。
谁在“疯抬”地价?有机构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北京土地市场成交的44幅住宅用地,其中77%被央企或国企摘得;上海今年以来成交的39幅住宅用地,国企拿地占比也高达56%。
“疯抬”地价的背后,是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被动“豪宅化”。在楼市“去库存”的大背景下,“疯抬”地价,隐忧重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86亿平方米,比9月末增加2122万平方米。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在今年5月首次回落后,又出现反弹。与2014年同期相比,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增加1亿平方米,增幅为17.8%;与2013年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46亿平方米相比,增加2.4亿平方米,增幅高达54%。
基于此,中央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目前,房地产市场分化严重,少数一线城市的热度,难掩多数二三线城市的持续低迷。
一般来讲,受需求规律作用,价格和需求量呈反向变化。即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
也就是说,正常的消费市场,消费者应该是“买跌不买涨”的。反观地产市场,多年来“买涨不买跌”的反常心态表明,投资需求占据了主导,同时裹挟了部分自住需求。
这就不难理解,即便价格下跌,利好不断,二三线城市交易仍然低迷。而少数一线城市受信贷政策宽松、投资渠道有限等因素影响,反而呈高位企稳之势。据报道,随着丰台高价地频出,相关板块二手房已开始涨价。
短期的企稳,给人以幻觉。似乎只要敢“疯抬”,就会有未来。然而,与央企、国企的高调拿地相比,民企的拿地行为则理性而低调,呈现出较强的风险意识。
这表明,靠不完全市场主体制造的楼市“虚求”,绝非真实需求。靠“豪宅化”支撑的楼市供给,将加剧楼市资源的错配。
最近,“供给侧改革”一词大热,说明决策层已经意识到需求刺激的缺陷。供给学派认为,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
那么,产品过剩为何发生,因为我们的供给出了问题。我们生产了太多的产品来满足“虚求”,而忽略了消费者真实的需求。
洋奶粉、洋马桶的热销警示我们,所谓产能过剩,本质上是产能“不足”,即我们的供给,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审美和质量追求。
消费者已经过河,决策者也应跟上——适应、满足需求,而非刺激、放任“需求”。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