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环保建筑建材发展趋势分析

        内容提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环境越来越重视。然而,一些传统建材是由化工材料制成的,含有有毒物质。这种建筑材料不断向室内释放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有害。据媒体报道,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专家曾经对10栋新建房屋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建筑室内空气中有500多种化学物质,比室外高许多倍

        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的选择。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环保型产品逐渐在市场上成为主角,消费者对建材提出了安全、健康、低碳等要求。推广应用绿色技术,使用无公害、无污染、无放射性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建筑材料产生污染的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环境越来越重视。然而,一些传统建材是由化工材料制成的,含有有毒物质。这种建筑材料不断向室内释放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有害。据媒体报道,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专家曾经对10栋新建房屋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建筑室内空气中有500多种化学物质,比室外高许多倍。

 

        研究结果表明,2%~3%的房子里有石棉和氡,10%左右的房子里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室内有这些有害物质的建筑被称为“病态建筑”。这些“有病”的建筑会把自身的“病”传染给房屋的使用者。事实证明,劣质建材释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封闭的建筑内温度较高,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认为中国人拥有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事实上,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和普通居民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

 

        2003年,上海的节能环保建筑非常少。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冬冷夏热的室内环境,对绿色建筑没有清晰的认识。如今,随着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大力推动,上海的节能环保建筑渐渐多起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馆、绿洲仕格维花园酒店、张江科文交流中心、浦江智谷招商服务大厦、青浦别墅、普陀区旧房改造项目等一系列新建、改建节能建筑比上海的普通建筑节能75%。

 

        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

 

        绿色建筑就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建筑,即节能、环保、舒适、健康的建筑。绿色建筑选择建筑材料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个是尽量使用3RReduce、Reuse、Recycle,即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材料;另一个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材料和产品,最好是有国家环境保护标志的材料和产品。

 

        与传统建材相比,新型建材不仅可以降低建筑能耗,还能合理利用工业废弃物。新型建材不仅不会污染室内环境,还有益于人体健康,有助于改善建筑环境,能起到防霉、隔音、隔热、杀菌、调温、调湿、调光、阻燃、除臭的作用。新型环保建材的生产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会生成新的废弃物,而且大多可以回收再利用。

 

        从我国的市场情况来看,多数企业并不了解自己生产或销售的建材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更谈不上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销售建筑材料。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为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能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等代价。因此,要想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必须把原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衡量建筑价值的标准体系中。建筑是来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其使用的材料不应对人体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以黏土砖为例,其生产过程就会破坏土壤环境。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建筑中使用木材应加倍谨慎。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如增加运输能耗、破坏局部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等。环境友好型建筑应该有出众的耐久性,易于维护管理,不释放或很少释放有害物质。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建筑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须研发无污染建造技术和环保型建筑材料。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生产水泥、砌块等建筑材料,利用废弃泡沫塑料生产保温墙体板材,利用废玻璃生产贴面材料等。这种做法既可以利用工业废料,减轻环境污染,又可节约自然资源。

 

        节能环保材料未来将成主流

 

        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领域已得到广泛使用,未来将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据了解,欧洲目前已掀起建筑革命的浪潮。人们期待未来的房屋不仅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还能将剩余的电能输入电网。这是人们对建筑业提出的新要求。

 

        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为建筑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环保建材不仅解决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实现了资源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使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更趋于完美。

 

        环保建筑的基础是环保材料。通过大力推广使用环保建材,借助现代高科技工具进行设计、建造,采用无污染的生产技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会逐步成为现实。绿色建筑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要有意识地保护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打造和谐的绿色家园。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房地产代建行业现状分析:新签约规模持续走高 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房地产代建行业现状分析:新签约规模持续走高 市场竞争加剧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代建企业代建项目新签约建筑面积为173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6.3%;2024年1-6月,28家典型房地产代建企业新签约代建规划建筑面积为7325万平方米。

2024年11月12日
政策组合拳下我国定制家居市场有望回暖 行业全屋化、智能化发展大势所趋

政策组合拳下我国定制家居市场有望回暖 行业全屋化、智能化发展大势所趋

地产政策叠加各地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定制家居消费修复可期。2024年9 月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地方调控政策加速松绑。截至10月16日,共有 70 个城市出台 81 次放松性政策,其中,广州、天津全面取消限购,北京、上海、深圳分区优化限购政策,厦门、深圳等取消限售,深圳、无锡、杭州等取消新房限价。

2024年10月30日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增长动力不足且规模增速放缓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增长动力不足且规模增速放缓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具有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企业工程勘察新签合同额合计1455.5亿元,同比减少2.3%;工程设计新签合同额合计7290.5亿元,同比增长0.2%;工程总承包新签合同额合计71380.3亿元,同比增长8.5%;其他工程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合计1412.2亿元,同比增长4.3%。

2024年10月29日
我国产业园进入4.0时代 政策扶持不断加码 经营模式正趋向多元化

我国产业园进入4.0时代 政策扶持不断加码 经营模式正趋向多元化

传统产业园主要依赖于土地租赁和物业销售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需求的多样化,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不少园区运营商纷纷谋求战略转型,产业园开始转向多元化经营。

2024年10月24日
我国水运工程建设行业分析:政策频出、投资高热 项目规划空间可期

我国水运工程建设行业分析:政策频出、投资高热 项目规划空间可期

并且,近四年来,我国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均高于7000亿元,2022年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截止2023年达到11996亿元,同比增长10.12%,并且国家增发1万亿元国债资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其中安排水利领域资金超过国债资金总规模的一半,建设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

2024年10月15日
我国智能门锁产品正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集成 ChatGPT4技术为行业发展提供全新方向

我国智能门锁产品正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集成 ChatGPT4技术为行业发展提供全新方向

我国智能门锁行业有三股势力。第一类是传统的锁具连锁品牌,如凯迪仕、德施曼、耶鲁等品牌,第二类是拥有雄厚资金、技术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如华为、小米、百度等,第三类则是一些家电行业的跨界选手,如TCL、美的、海尔等。

2024年10月09日
核电水电加速成长下我国岩土工程行业迎重要机遇 未来市场整合将进入加速期

核电水电加速成长下我国岩土工程行业迎重要机遇 未来市场整合将进入加速期

近年来得益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大,建筑、交通、水利等领域对岩土工程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我国岩土工程市场的快速发展,进而使得市场持续扩容,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截至到2023年底,我国岩土工程市场规模约为13876.3亿元,同比增长9.98%。

2024年09月30日
需求结构变革 我国电梯行业处于更新替换起点 政策+补贴驱动万亿空间到来

需求结构变革 我国电梯行业处于更新替换起点 政策+补贴驱动万亿空间到来

我国电梯市场结构来看,垂直电梯是应用最广泛的产品类别,占电梯产量比重约为85%,而这85%的垂直电梯市场中又数低速电梯为最普遍的应用类型,占比约在82.45%。

2024年09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