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沪深两市已有55家上市房企披露今年三季度业绩 其中46家实现盈利

 导读:据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截至1027日,沪深两市已有55家上市房企披露了今年三季度业绩。其中,46家实现盈利,占比超过八成。上述46家盈利房企中,11家实现扭亏。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工业厂房行业竞争态势及十三五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据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截至1027日,沪深两市已有55家上市房企披露了今年三季度业绩。其中,46家实现盈利,占比超过八成。上述46家盈利房企中,11家实现扭亏。

   业内人士表示,前三季度楼市**带动了房企业绩增长。随着全国20多个城市调控政策出台,四季度市场销售状况将明显下滑。对于部分未完成全年预期指标的中小房企而言,可能会在四季度加大促销力度,从而加大楼市回调几率。

   逾八成实现盈利

   统计数据显示,这55家房企以中小型房企为主,三季度总共实现营收约2065亿元,净利润约165亿元。

   从营收来看,超过50亿元的共有11家,其中过百亿元的有5家。营收最高的是金地集团,达到255.87亿元,同比增长63.29%;其次是中南建设,营收为192.07亿元,增长49.16%;荣盛发展实现营收187.11亿元,同比增长25.31%,位列第三。

   从净利润来看,27家房企的净利润超过1亿元,占比28%。值得注意的是,大中型房企盈利能力较强,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目前有4家。荣盛发展净利润为21.71亿元暂列首位,金地集团以17.15亿元紧随其后,陆家嘴和首开股份分别为13.52亿元和12.05亿元,分列第三和第四位。

   部分公司营收增速不高甚至下降,但净利润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以绵石投资为例,今年1-9月营收为611万元,同比下滑86.11%,但实现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倍,在所有已公布三季报的房企中增速最快。绵石投资表示,利润大幅增长是由于联营企业拉萨晟灏投资转让其持有的广州(楼盘)黄埔化工有限公司股权实现收益,绵石投资按持股比例分红引起利润增加。

   有分析人士认为,大部分以地产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有较好的盈利表现,离不开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销售业绩上行的帮助,尤其房价上涨带动营收和盈利水平有所提高。此外,去年以来,上市房企大量发行公司债,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节省财务费用。尤其今年在售项目多是近三年所拿地块,价格与现时土地市场拍出的高成本地块相比占据不少优势,带动毛利率提升。

   重点城市贡献大

   综合看,布局重心在一线及重点二线城市的房企三季度销售业绩普遍较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虽然品牌房企云集、竞争激烈、地价较高,但市场总体需求量大、单价高,区域销售额对企业业绩的贡献度普遍较大。

   以近年来持续加大对一线城市及重点二线城市市场布局的新城控股为例,据统计,该公司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18.43亿元,同比增长6.42%;净利润为8.83亿元,同比增长97%

   在二线具有发展**的城市,如杭州、青岛、天津、南京等也给相关房企带来了不错的销售额。而三、四线城市,尽管地价成本低,但需求量和房价难以有较大幅度增长,对相关房企三季度业绩的贡献率也不大。

   公开数据显示,首开、恒大、融创、招商、保利、远洋、雅居乐等品牌房企,前三季度的签约面积及销售金额方面均有大幅增长,年度目标完成率大多超过了80%,多家企业已经达成全年目标。

   “接下来的四季度,对于此前业绩目标已经实现超过80%的房企而言相对轻松。而对于一些中小房企而言,则有可能为了完成全年预期指标而加大促销力度。”一位地产行业分析师表示。

   成交量下滑 

  大多数房企在前三季度实现大丰收。不过,多地楼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带来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01-23日,全国主要的54城市合计签约商品房住宅191254套,而9月同期签约为216933套,成交量累计环比跌幅达到12%。二线城市合计签约商品房住宅已连续三周低于4万套,这是春节后首次出现。 

  “从实际签约看,受到新政影响的22个城市,成交量出现明显下调,实际跌幅达到40%左右。预计这一成交量将在10月下旬开始反映到签约数据上。”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随着调控政策的严格落地执行,预计之前涨幅过快的城市房价在11月和12月份都有回调的趋势。 

  除了各地的调控政策,上周银监会明确提出要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要求金融机构审慎开展与房地产中介和房企相关的业务,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经营。

   这是本轮楼市上涨过程中,银监会首度明确要严控房地产领域风险。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未来随着政策对房企资金监管的逐步收紧,加上行业景气度逐步下行,对房企投资欲望或产生负面影响,楼市成交方面也将整体步入调整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户外家具市场需求潜力大 跨境电商正成为重要销售渠道 未来品牌是经营重点

我国户外家具市场需求潜力大 跨境电商正成为重要销售渠道 未来品牌是经营重点

户外家具起源于欧美国家。近年来随着全球消费者对户外生活空间的重视,以及对高质量户外家具产品的需求增加,推动全球户外家具市场不断增长。2020-2023年全球户外家具市场价值从171亿美元增长到了193.8亿元左右。预计到2027年全球户外家具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29亿美元,显示出市场的持续增长趋势。

2025年04月30日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三大核心引擎驱动发展 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三大核心引擎驱动发展 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这为工程设计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带动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稳步增长。

2025年04月27日
我国智慧园区行业现状分析:园区智慧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巨大潜力待释放

我国智慧园区行业现状分析:园区智慧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巨大潜力待释放

我国智慧园区行业发展环境良好,在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因素推动下,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19-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26%。目前,我国大多数智慧园区还处在1.0阶段,仅有少部分达到2.0阶段,距离3.0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由此可见,我国智慧园区市场远未达到饱和状态,仍有充足潜力有待释放。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洁净室行业处于成长期 市场前景广阔 智能化、模块化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

我国洁净室行业处于成长期 市场前景广阔 智能化、模块化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

从我国洁净室新建面积来看,随着需求增加,近年来我国洁净室新建面积保持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洁净室新建面积从2917万平米增长到4120万平米,年复合增长率为9.02%。

2025年03月08日
我国土地行业分析:宅地供应量及成交量下降 央国企仍是市场主力

我国土地行业分析:宅地供应量及成交量下降 央国企仍是市场主力

回顾2024年,我国土地宅地供应量及成交量持续下降,成交楼面均价、土地流拍率均有所回落,溢价率处于历史地位,但是随着9月份针对地产出台多项刺激政策,市场对于地产“止跌回稳”的信心逐渐增强。考虑到销售改善传递到土地市场需要一定时间,预计2025年土地市场成交量或迎来筑底,核心城市成交价格有望保持强势。

2025年03月01日
我国卫生陶瓷出口需求减少且均价下跌 旧房翻新改造成行业重要增长点

我国卫生陶瓷出口需求减少且均价下跌 旧房翻新改造成行业重要增长点

2022-2023年,随着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出口需求减少,我国卫生陶瓷产量逐渐下降。同时其出口均价不断下跌,由2020年的93.63美元/件下降至2023年的64.85美元/件。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存量时代,旧房翻新改造已成为卫生陶瓷行业的重要增长点。此外,卫生陶瓷产品属于“高能耗”、“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型

2025年02月10日
我国智能坐便器产销量稳增但普及率低 3C认证实施提升行业准入门槛

我国智能坐便器产销量稳增但普及率低 3C认证实施提升行业准入门槛

虽然我国智能坐便器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坐便器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几年,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精装修市场配套率提升,我国智能坐便器产量、内销量和内销额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同时其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2023年达到9.6%左右。

2025年01月24日
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正快速发展 应用不断拓展 政策规划叠加 未来前景可观

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正快速发展 应用不断拓展 政策规划叠加 未来前景可观

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政策推动以及市场需求上升,近年来我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和渗透率不断上升。同时装配式建筑凭借着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劳动力依赖、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节能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2025年01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