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7月深圳客撤离东莞楼市 部分楼盘成交量下降过半

     报告网摘要:7月楼市成交量出现环比下降。

     7月楼市成交量出现环比下降。

     今年上半年,在深圳客推动下,东莞住宅成交“四连阳”,从3月开始成交不断上涨,昨日,东莞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6月东莞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接近百万平方米,均价高达10081元/平方米,首次上万元,并双双创下历史月度新高;然而进入7月,受股市下跌影响,深圳客撤离东莞,楼市成交迅速下滑,部分主打深圳客市场的楼盘成交量下降过半,来访量下降五至七成。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房企短期内维持价格平稳或适度降价促销,以应对下半年受金融市场影响而出现波动的东莞楼市。

     市场对比

     深圳客来了 上半年共成交34900套住宅

     昨日,市统计局公布6月东莞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情况。2015年6月,全市新建商品住宅网上签约销售8500套,同比上涨175%。记者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信息计算,今年1~6月,东莞新建商品住宅网上签约共34900套,同比去年上半年上涨85.5%,成交均价约为9465元/平方米。

     此外,按照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进行计算,6月东莞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10081元/平方米,同比去年6月上涨了约11%。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6月共有8个镇区房价超过万元,其中房价最高的是松山湖,成交均价高达16561元/平方米,第二名是长安镇,均价达13486元/平方米。

     据东莞中原研究部对市场监测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东莞房企业绩排行进入前十名的门槛为8.89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5.62亿元大幅上升58.19%。据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商品房成交金额排行中前三甲分别为:万科51.51亿元、碧桂园27.09亿元、光大21.3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排行前十的9个房企业绩占其去年全年业绩的比例均超过50%,且大部分在60%以上,显示不少房企已经超额完成了上半年任务。

     深圳客走了 上周住宅成交环比下降三成多

     上周东莞住宅成交环比下降了三成多。合富辉煌东莞市场研究部数据显示,上周(7月6日~7月12日),全市一手住宅总签约15.9万平方米,环比前一周大幅下降34%;一手住宅签约均价9603元/平方米,环比降幅约8.6%。

     业内普遍认为,近期对东莞楼市成交影响最大的是深圳客的撤离。东莞中原研究部介绍,近一两周临深区域的楼盘以及主打深圳客的楼盘来访量呈现急速下降,降幅高达50%~70%,随着来访量的大幅下降,成交下降过半。

     临深片区楼市从火热迅速降温。先前股市“牛市”令到深圳市场投资客的购房需求向东莞外溢,而股市下跌之后,财富缩水影响了深圳客的购买力。业内人士认为,近一个月股市下跌造成股民财富严重缩水,正是深圳客撤离东莞市场的罪魁祸首。

     原因

     临深片区成交量成为楼市温度表

     从楼市变化来看,临深片区成交量影响着东莞楼市温度变化,深圳客来了,东莞楼市成交量快速上升,深圳客走了,楼市成交量出现明显下滑。

     从上半年住宅成交排行前十的项目看,刚需发力显著以及深圳客外溢势头强劲。业内人士认为,上半年楼市政策宽松,刚需、首次改善需求入市,及别墅成交上升促使上半年楼市量价齐升。

     东莞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介绍,持续宽松政策的刺激是推动上半年楼市成交火爆的最重要原因,去年限购政策的逐渐放开后,继2014年11月22日央行启动近两年第一次降息,2015年央行接连降息降准,加上二套房首付比例最低降至四成、公积金房贷新政等多项政策利好叠加,促使购房者入市门槛和购房成本大幅降低,长期受压抑的改善需求大幅释放。

     不过,进入7月,上半年火热楼市出现变化,随着深圳客撤离,临深片区成交量下滑,整体楼市成交量也出现下降。

     瑞峰置业市场研究部表示,楼市在持续了近一个季度的“疯狂成交”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蓄客阶段,楼市交投氛围恢复平淡,成交下滑在所难免;同时,深圳投资客因股市资金被套,投资需求减少,临深片区楼市成交降温,也造成东莞整体楼市成交量的下滑。

     对策

     适度降价促销吸引购房者

     据东莞中原研究部对市场监测数据统计显示,上周在东莞普通住宅成交排行前50名中,有近九成的项目价格环比升降幅度小于4%,表明目前大部分开发商坚持“稳价跑量”的营销策略不变,但股市负面影响开始传导到楼市,或明显冲击楼市后市成交,尤其是投资型物业受股市影响最大。

     该研究部建议,短期内开发商应紧抓手头客源,或通过适度降价促销积极引导购房者入市,避免后市因客源减少致使市场竞争剧烈从而陷入“出货难”的困局。

     瑞峰置业市场研究部也表示,对于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由于股市大幅波动的不确定性,给楼市也带来不确定性,市场预期或从乐观转向观望,因此建议房企有货尽快走货,以防整体金融形势发生转变带来不利影响。相关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商业地产市场热点聚焦与投资策略分析报告(2012-2016)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能门锁市场增速放缓但线上销量强劲增长 出厂和零售均价下跌

我国智能门锁市场增速放缓但线上销量强劲增长 出厂和零售均价下跌

自2021年起我国智能门锁市场增速放缓,销量增长持续减速,至2024年出现负增长,全年销量同比下降3.00%。其市场结构显著变化:B端市场份额从2019年65%降至2024年44.1%,C端则提升至54.6%。同时随着C端市场的快速发展,智能门锁行业加速向线上渠道转型,线上销量实现强劲增长。

2025年07月03日
量价齐升 我国床垫行业前景可期 市场长期处于分散竞争状态

量价齐升 我国床垫行业前景可期 市场长期处于分散竞争状态

国内床垫需求市场庞大。随着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新增住房交易以及存量房再装修将形成更多的床垫消费需求。随着国内消费者健康睡眠及换新意识的逐步提升,国内床垫使用年限有望逐渐缩短,将带动床垫更换需求的增长,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2025年05月14日
我国户外家具市场需求潜力大 跨境电商正成为重要销售渠道 未来品牌是经营重点

我国户外家具市场需求潜力大 跨境电商正成为重要销售渠道 未来品牌是经营重点

户外家具起源于欧美国家。近年来随着全球消费者对户外生活空间的重视,以及对高质量户外家具产品的需求增加,推动全球户外家具市场不断增长。2020-2023年全球户外家具市场价值从171亿美元增长到了193.8亿元左右。预计到2027年全球户外家具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29亿美元,显示出市场的持续增长趋势。

2025年04月30日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三大核心引擎驱动发展 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三大核心引擎驱动发展 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这为工程设计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带动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稳步增长。

2025年04月27日
我国智慧园区行业现状分析:园区智慧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巨大潜力待释放

我国智慧园区行业现状分析:园区智慧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巨大潜力待释放

我国智慧园区行业发展环境良好,在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因素推动下,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19-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26%。目前,我国大多数智慧园区还处在1.0阶段,仅有少部分达到2.0阶段,距离3.0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由此可见,我国智慧园区市场远未达到饱和状态,仍有充足潜力有待释放。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洁净室行业处于成长期 市场前景广阔 智能化、模块化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

我国洁净室行业处于成长期 市场前景广阔 智能化、模块化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

从我国洁净室新建面积来看,随着需求增加,近年来我国洁净室新建面积保持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洁净室新建面积从2917万平米增长到4120万平米,年复合增长率为9.02%。

2025年03月08日
我国土地行业分析:宅地供应量及成交量下降 央国企仍是市场主力

我国土地行业分析:宅地供应量及成交量下降 央国企仍是市场主力

回顾2024年,我国土地宅地供应量及成交量持续下降,成交楼面均价、土地流拍率均有所回落,溢价率处于历史地位,但是随着9月份针对地产出台多项刺激政策,市场对于地产“止跌回稳”的信心逐渐增强。考虑到销售改善传递到土地市场需要一定时间,预计2025年土地市场成交量或迎来筑底,核心城市成交价格有望保持强势。

2025年03月01日
我国卫生陶瓷出口需求减少且均价下跌 旧房翻新改造成行业重要增长点

我国卫生陶瓷出口需求减少且均价下跌 旧房翻新改造成行业重要增长点

2022-2023年,随着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出口需求减少,我国卫生陶瓷产量逐渐下降。同时其出口均价不断下跌,由2020年的93.63美元/件下降至2023年的64.85美元/件。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存量时代,旧房翻新改造已成为卫生陶瓷行业的重要增长点。此外,卫生陶瓷产品属于“高能耗”、“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型

2025年02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