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3年全国发展绿色住宅的社会背景分析

  导读:2013年全国发展绿色住宅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中7个指标是必要选择,62个是自行选择。涉及当地环境、节水效益、能源与大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等多个领域。对这些选项进行计分后,获26分即可获得LEED认证,52分以上可获得最高等级铂金认证。

  绿色住宅的内涵与外延绿色住宅与一般住宅相比,其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住宅随着建筑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用材的产业化,形式的一律化、单调化,形成了大江南北住宅“千城一面”的格局;而绿色住宅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居住者的舒适健康,秉承着健康环保、“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因地制宜,推行本地材料,随着气候地貌、自然资源和地方风俗等地域差异、文化差异而使建筑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

  绿色住宅涵盖了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改造、材料生产、运输及回收再利用等所有与建筑活动相关的环节;涉及到建设单位、勘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狭义而言,绿色住宅是在其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环保型住宅。广义而言,绿色住宅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由于中国经济在近些年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整合、升级和优化,同时,建筑与设计也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与过去的建筑物相比,现代城市建筑对于温控和通风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同时,对其运行成本、环保指标、用户感受和与建筑外观的结合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筑的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都有着超乎想象的进展。因此,大范围推广能够达到节能环保效果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只有不断了解技术前沿信息,关注被成功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最新技术,把客户需求与前沿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高的收益。

  绿色住宅的综合评估体系
  近十余年来,绿色建筑的概念从理念到实践,正在不断完善。发达国家制定了多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通过具体和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赋予了明晰的概念界定。英国BREEAM评估法是最早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建筑研究所对多种建筑类别公布了五种适用评估版本。BREEAM评估法主要根据地球环境和资源利用、当地环境和室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该评估法在英国并非义务,但却颇受业界关心。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所倡导的LEED评估法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于1996年正式执行,共包括了69个绿色性能指标,其中7个指标是必要选择,62个是自行选择。涉及当地环境、节水效益、能源与大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等多个领域。对这些选项进行计分后,获26分即可获得LEED认证,52分以上可获得最高等级铂金认证。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一方面是政府组织行为,即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开展的强制性评价;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行为,即自愿参与的非强制性评价。我国政府结合中国能源状况的国情,提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具体来讲就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绿色建筑。

  我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上起步较晚,2005年,我国首次颁布已编制5年之久的《中国绿色建筑导则》,同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研讨会”,并在会上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时,公众对建设部正在研究制定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也寄予了厚望,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作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的起重要指导书。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应用较多的还是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01.3推广绿色住宅的必要性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建筑能耗都在逐渐上升,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显示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建筑能耗占其总能耗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这个比例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消耗量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建筑的总面积高达400亿平方米,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为19亿平方米,照这样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200亿平方米。建筑业的大量用地,使得在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总量占到社会总能耗的近30%,加之建材的生产能耗和建筑垃圾,建筑耗能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高达46.7%。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要争取在未来巧年内保持年均7%以上的GDP增长,将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恶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建筑节能尤其是绿色住宅的推广迫在眉睫。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绿色住宅市场现状调研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能门锁市场增速放缓但线上销量强劲增长 出厂和零售均价下跌

我国智能门锁市场增速放缓但线上销量强劲增长 出厂和零售均价下跌

自2021年起我国智能门锁市场增速放缓,销量增长持续减速,至2024年出现负增长,全年销量同比下降3.00%。其市场结构显著变化:B端市场份额从2019年65%降至2024年44.1%,C端则提升至54.6%。同时随着C端市场的快速发展,智能门锁行业加速向线上渠道转型,线上销量实现强劲增长。

2025年07月03日
量价齐升 我国床垫行业前景可期 市场长期处于分散竞争状态

量价齐升 我国床垫行业前景可期 市场长期处于分散竞争状态

国内床垫需求市场庞大。随着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新增住房交易以及存量房再装修将形成更多的床垫消费需求。随着国内消费者健康睡眠及换新意识的逐步提升,国内床垫使用年限有望逐渐缩短,将带动床垫更换需求的增长,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2025年05月14日
我国户外家具市场需求潜力大 跨境电商正成为重要销售渠道 未来品牌是经营重点

我国户外家具市场需求潜力大 跨境电商正成为重要销售渠道 未来品牌是经营重点

户外家具起源于欧美国家。近年来随着全球消费者对户外生活空间的重视,以及对高质量户外家具产品的需求增加,推动全球户外家具市场不断增长。2020-2023年全球户外家具市场价值从171亿美元增长到了193.8亿元左右。预计到2027年全球户外家具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29亿美元,显示出市场的持续增长趋势。

2025年04月30日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三大核心引擎驱动发展 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三大核心引擎驱动发展 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这为工程设计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带动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稳步增长。

2025年04月27日
我国智慧园区行业现状分析:园区智慧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巨大潜力待释放

我国智慧园区行业现状分析:园区智慧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市场巨大潜力待释放

我国智慧园区行业发展环境良好,在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因素推动下,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19-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26%。目前,我国大多数智慧园区还处在1.0阶段,仅有少部分达到2.0阶段,距离3.0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由此可见,我国智慧园区市场远未达到饱和状态,仍有充足潜力有待释放。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洁净室行业处于成长期 市场前景广阔 智能化、模块化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

我国洁净室行业处于成长期 市场前景广阔 智能化、模块化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

从我国洁净室新建面积来看,随着需求增加,近年来我国洁净室新建面积保持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18-2023年我国洁净室新建面积从2917万平米增长到4120万平米,年复合增长率为9.02%。

2025年03月08日
我国土地行业分析:宅地供应量及成交量下降 央国企仍是市场主力

我国土地行业分析:宅地供应量及成交量下降 央国企仍是市场主力

回顾2024年,我国土地宅地供应量及成交量持续下降,成交楼面均价、土地流拍率均有所回落,溢价率处于历史地位,但是随着9月份针对地产出台多项刺激政策,市场对于地产“止跌回稳”的信心逐渐增强。考虑到销售改善传递到土地市场需要一定时间,预计2025年土地市场成交量或迎来筑底,核心城市成交价格有望保持强势。

2025年03月01日
我国卫生陶瓷出口需求减少且均价下跌 旧房翻新改造成行业重要增长点

我国卫生陶瓷出口需求减少且均价下跌 旧房翻新改造成行业重要增长点

2022-2023年,随着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出口需求减少,我国卫生陶瓷产量逐渐下降。同时其出口均价不断下跌,由2020年的93.63美元/件下降至2023年的64.85美元/件。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存量时代,旧房翻新改造已成为卫生陶瓷行业的重要增长点。此外,卫生陶瓷产品属于“高能耗”、“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型

2025年02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