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液晶显示器用光学膜市场前景广阔 LCD产业正加速向大陆转移

  一、液晶显示器用光学膜片是液晶模组的重要构成部分

  液晶模组一般由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构成,由于液晶面板中的液晶本身不自发光,所以必须提供外加光源以达到显示效果,而背光模组就是液晶面板实现图像显示的光源 提供器件。

液晶模组的构造图
 

  背光模组通常由背光源(CCFL或LED)、反射膜片、导光板、扩散膜片、增亮膜片 及外框等组件组成,其基本原理是将CCFL或LED提供的“点光源”或“线光源”,透过层层光学膜提高发光效率,并转化成高亮度且均匀的面光源。近年来,随着液晶模组成本降低及结构简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上也陆续推出了兼具扩散膜和增亮膜功能的微透镜 光学膜(Microlens Film)和具有更好增亮效果的双增亮膜(Reflective Polarizers或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以满足不同的液晶模组设计需求。

  光学膜(增亮膜、扩散膜及反射膜)作为背光模组的核心元件,在背光模组成本中 占比高。以42寸TFT-LCD(LED)电视为例,光学膜占背光模组成本的37%,同时背光 模组占液晶模组的47%,故光学膜合成本合计占液晶模组总成本的17%左右,是液晶模 组的重要构成部分。

4.2寸TFT-L(LED)电视背光模组成本分布
 

  二、液晶模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显示:近年来,受益于液晶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 LCD产业蓬勃向前发展,液晶模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全球液晶模组需求统计及预测(单位:亿片)
 

  根据DisplaySearch统计及预测,至2020年全球液晶模组市场需求将达到34.38亿片, 较2011年增加8.28亿片,增长率为31.72%。与液晶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一致,液晶模组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移动电脑、手机等终端消费电子领域。

  三、液晶显示器用光学膜市场需求将随着液晶模组市场需求的增长而增加

  作为液晶模组的重要构成部分,液晶显示器用光学膜片市场需求将随着液晶模组的 市场需求波动而变化。根据DisplaySearch统计及预测,随着全球液晶模组市场需求的持 续增加,全球液晶显示器用光学膜片的市场需求也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到2017年, 全球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用光学膜片市场需求将达到7.20亿平方米,较2013年增加1.56 亿平方米,增长27.76%,其中反射膜、扩散膜、增亮膜、微透镜光学膜和双增亮膜的市 场需求分别将达到1.84亿平方米、1.84亿平方米、2.04亿平方米、0.76亿平方米和0.71亿 平方米。

全球TFT-(LED)背光模组用光学膜市场需求统计及预测(万平方米)
 

  四、我国液晶显示器用光学膜市场前景广阔

  1、我国在LCD各领域的市场地位日益提升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6-2022年中国液晶显示器产业专项调研及十三五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已成为LCD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消费大国,根 据国家工信部《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 入12.4万亿元,折美元计算,占同期全球IT支出比重超过50%。在硬件产品制造方面, 我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4.6亿部、3.4亿台和1.3亿台,占全球出货量比重均在半数以上。同时,我国部分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规模已为全球第一,我国在全球LCD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LCD产业产能正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

  当前LCD产业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地区,基本涵盖了整个 产业链。中国大陆LCD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目前LCD面板产能已超过日本,居 世界第三。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内地市场需求强劲、国外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及中国政 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低世代LCD生产线开始向中国大 陆转移,诞生了我国第一批中小尺寸LCD面板生产企业。进入2007年后,LCD面板产业 向我国转移的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各LCD面板企业为抢占我国市场以及成本方面的考 量,纷纷在我国投资建设高世代LCD面板生产线,同时,京东方、TCL、天马、龙腾光 电、南京熊猫等国内厂商也争相斥资建设高世代LCD面板生产线,LCD面板产能逐年增 加,占全球产能比重逐年提高。

  液晶模组方面,近年来,三星、LG、友达、奇美、夏普、中华映管、瀚宇彩晶等全球主要的面板制造企业陆续在我国建立模组制造基地,模组制造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国外大厂纷纷建立模组制造工厂的同时,国内电视企业也开始向上游产业链延伸,海 信、TCL等国内一线电视厂商也陆续投资建立了模组生产线,国内液晶模组生产产能亦 快速增加。

  3、我国自主光学膜生产企业迎来战略发展机遇

  液晶早发现于1888年,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无线电公司与西屋电气公司利用液晶技术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能够挂在墙上的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技术才开始获得应 用。上世纪80年代,日本须羽精工用TFT-LCD技术研制出第一台2英寸微型彩色液晶电 视,东芝研制出第一台使用液晶显示器的笔记本电脑,开启了TFT-LCD显示技术的平板 显示工业。光学膜产业是跟随液晶应用于显示而发展起来的,美国3M和部分日本厂商 先开发了光学膜生产技术,并在90年代发展成为光学膜市场上的主流供应商;其后,在韩国、台湾的价格战及下游面板、液晶模组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联合冲击下,日本企业 在光学膜领域的市场地位逐步下降。2000年以后,韩国TFT-LCD产业快速发展,产能产量超越了日本,为了提高产业链自给率,韩企投入巨资开发滤光片等上游材料,大力带 动了韩国本土光学膜企业的发展。2005年以后,受益液晶面板产能向台湾转移,台湾TFT-LCD产能也超越日本,台企从与外资合资进行后段加工起步,逐渐获得光学膜生产 技术,并利用其成本优势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2007年以后,随着美国3M增亮

  膜专利的陆续到期,台资企业大批进入增亮膜领域。在光学膜发展史中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里,光学膜生产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日本惠和、智积电、东丽,韩国SKC、LGE,美 国3M以及台湾友辉等少数厂家中。随着国外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下降的压力增加,平板显示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进程不断加快,产业链配套 的光学膜产业及其加工产业也逐步向国内转移。

  尽管LCD面板和液晶模组产能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但相比韩国、日本、中国台湾, 我国LCD面板的上游原材料自给能力是差的。在我国LCD产业发展过程中较长的一段 时期内,包括液晶显示器用光学膜在内的大部分上游原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LCD产业呈现空心化状态。光学膜片方面,受研发、技术和复合型人才队伍缺失、精密加工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自主光学膜片生产企业发展缓慢,产 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我国光学膜片市场基本被日本惠和、日本智积电、韩国SKC、美 国3M等外国公司掌控。近年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国内少数光学膜生产企业(如本公司、康得新、东旭成、合肥乐凯等)陆续实现了光学膜产品生产技术的突破,相关光学膜产品陆续量产并实现销售,部分产品品质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优势光学膜企业产品水平,并凭借性价比高、供货速度快等优势逐渐取代国外光学膜企业,成为国 际、国内知名终端客户的光学膜产品供应商,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在全球液晶面板生产线和液晶模组产能加速向国内转移、我国光学膜片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且占全球比例将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光学膜生产企业将迎来走向更大、更 强的战略发展机遇。

  (TFT-LCD产能也超越日本,台企从与外资合资进行后段加工起步,逐渐获得光学膜生产 技术,并利用其成本优势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2007年以后,随着美国3M增亮膜专利的陆续到期,台资企业大批进入增亮膜领域。在光学膜发展史中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里,光学膜生产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日本惠和、智积电、东丽,韩国SKC、LGE,美 国3M以及台湾友辉等少数厂家中。随着国外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下降的压力增加,平板显示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进程不断加快,产业链配套 的光学膜产业及其加工产业也逐步向国内转移。

  尽管LCD面板和液晶模组产能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但相比韩国、日本、中国台湾, 我国LCD面板的上游原材料自给能力是差的。在我国LCD产业发展过程中较长的一段 时期内,包括液晶显示器用光学膜在内的大部分上游原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LCD产业呈现空心化状态。光学膜片方面,受研发、技术和复合型人才队伍缺失、精密加工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自主光学膜片生产企业发展缓慢,产 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我国光学膜片市场基本被日本惠和、日本智积电、韩国SKC、美 国3M等外国公司掌控。近年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国内少数光学膜生产企业(如本公司、康得新、东旭成、合肥乐凯等)陆续实现了光学膜产品生产技术的突破,相关光学膜产品陆续量产并实现销售,部分产品品质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优势光学膜企业产品水平,并凭借性价比高、供货速度快等优势逐渐取代国外光学膜企业,成为国 际、国内知名终端客户的光学膜产品供应商,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在全球液晶面板生产线和液晶模组产能加速向国内转移、我国光学膜片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且占全球比例将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光学膜生产企业将迎来走向更大、更 强的战略发展机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起步晚、发展快 下游智能化需求+端侧AI提速带来巨大增长潜力

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起步晚、发展快 下游智能化需求+端侧AI提速带来巨大增长潜力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浪潮兴起,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智能控制器作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物件,开始渗透进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推动市场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约3.42万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估计2024年,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将在3.87万亿元。

2025年04月04日
我国射频 SoC 芯片行业应用终端需求强劲 未来市场增量大 低功耗与高性能要求不断提升

我国射频 SoC 芯片行业应用终端需求强劲 未来市场增量大 低功耗与高性能要求不断提升

随着AI、5G连接和边缘计算时代逐渐来临,SoC继续演变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处理要求。AI技术成为SoC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边缘设备提供了更强大的智能处理能力。当下AI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工具,正与各行各业深度结合,赋能产业发展,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新兴行业中,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是行业智能化的重要推手。而

2025年04月0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分析功率半导体行业需求现状 中低端车型提振市场需求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分析功率半导体行业需求现状 中低端车型提振市场需求

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为IGBT市场带来广阔的应用空间。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产量和销量不断上升,2024年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分别34.4%和35.5%。另外一方面,随着新能源电动智能化趋势不断加深,IGBT作为汽车电控气筒的核心部件,将随着新能源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射频前端芯片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整体扩大 5G卫星手机等带来新增量机遇

我国射频前端芯片行业分析:市场规模整体扩大 5G卫星手机等带来新增量机遇

随着通信制式不断演进,智能手机需同时兼容2G、3G、4G和5G,手机需要支持的通信频段增多,可同时通信的信道增多,带宽变大,手机射频器件用量大幅提升。根据数据,2022年,全球射频前端芯片市场规模177亿美元,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到247亿美元,2022-2028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7%。

2025年03月31日
AI快速发展加速液冷时代来临 我国液冷服务器拥有强大增长势能与巨大发展前景

AI快速发展加速液冷时代来临 我国液冷服务器拥有强大增长势能与巨大发展前景

液冷技术的爆发,还带动了液冷服务器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液冷服务器同比大增52.6%,市场规模达到15.5亿美元,预计2023-2028年,我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5.8%,到2028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02亿美元。多位行业人士认为,2024年可谓液冷元年,2025年有望成为液冷散热正式起

2025年03月31日
AI算力规模扩大带动我国AI芯片行业高增  FPGA及ASIC将成市场关注重点

AI算力规模扩大带动我国AI芯片行业高增 FPGA及ASIC将成市场关注重点

AI浪潮下互联网和智算中心算力需求持续旺盛,带动国内AI 芯片市场快速增长。AI芯片中GPU的高效并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AI芯片首选,但随着计算繁重化及特定化,FPGA及ASIC将成市场关注重点。美国芯片出口管制政策加码推动AI芯片国产化进程,行业呈现梯队化竞争格局。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偏光片行业供应分析:正逐渐成为全球供给主力 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我国偏光片行业供应分析:正逐渐成为全球供给主力 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从企业市场份额占比来看,住友化学以26%的市场份额占据市场首位,日东电工以24%的份额位居第二,这两家公司均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品牌优势确立市场的领导地位。同时,我国偏光片生产企业正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和开始跻身第一梯队,杉杉股份以1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025年03月28日
5G等新兴领域有望成电极箔行业需求增长主推动力 当前市场规模以化成箔为主体

5G等新兴领域有望成电极箔行业需求增长主推动力 当前市场规模以化成箔为主体

铝电解电容器是一种采用铝箔作为正负极板的电容器,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是电子电路中最常用的被动元件之一。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规划部署,能源结构加速演变,我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带动了铝电解电容器市场规模的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铝电解电容

2025年03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