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节能灯行业现状分析与问题关注

       内容提示:当前国内节能灯行业面临如下方面问题亟待关注:一、受原材料价格和汇率的影响,企业利润大幅缩水。二、技术壁垒不断高筑,制约出口。三、节能灯回收利用尚有缺陷,致使环境压力大。

       据海关统计,1-10月宁波口岸共出口节能灯6.3亿只,比去年同期(下同)减少6.4%,价值6亿美元,增长6%。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主导,加工贸易出口成倍增加。1-10月宁波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节能灯6.0亿只,减少9.7%,占出口总量的95.3%。同期,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节能灯2705万只,增加2.8倍。

       二、欧盟继续保持第1大出口市场地位,对美国出口逆势增加。1-10月宁波口岸对欧盟出口节能灯9619万只,减少27.8%,占同期节能灯出口总量的15.4%,继续保持宁波口岸节能灯第1大出口市场。同期,对巴西和美国分别出口6994万只和6170万只,分别减少32.4%和增加7.5%。

       三、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出口主力。1-10月宁波口岸私营企业出口节能灯4.1亿只,增加9.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4亿只,减少15.2%,两者合计占同期节能灯出口总量的88.5%。

       节能是全球照明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欧盟、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等纷纷推出淘汰白炽灯等传统高能耗产品等措施,旨在普及推广节能灯。2011年9月1日起,欧盟已禁止销售60瓦白炽钨丝灯泡。 根据欧洲委员会规例,所有非指示性灯具必须符合最低能源效益规定。传统白炽灯泡已经不能符合该等规定,因此须逐步取缔。墨西哥照明节能计划自2011年8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将在未来2年内全部用节能灯替代白炽灯,今年内所需的2290万只节能灯将从中国进口。为了节约电力,阿根廷早在2008年就通过一项法律,规定从2011年6月1日起,阿境内将全面禁止销售25瓦以上的普通白炽灯泡,取而代之的将是紧凑型荧光灯俗称节能灯、LED灯等光源。照明产业节能趋势化,给我国节能灯出口带来了巨大商机。

       然而,当前国内节能灯行业面临如下方面问题亟待关注:

       一、受原材料价格和汇率的影响,企业利润大幅缩水。今年以来,受到中国稀土产业整合的影响,稀土价格在半年时间内上涨了五六倍,这直接导致以其为主要原材料的荧光粉价格水涨船高,据了解,荧光粉厂的报价已经达到每公斤3300元,与今年3月初的330元/公斤相比,荧光粉价格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涨了整整十倍。加之,今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旨在逼迫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的 《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受到美参议院通过法案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跳水,一度跌停,对我国节能灯产业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冲击,迫使部分中小企业选择观望或者不接订单的方式以规避贸易风险。

       二、技术壁垒不断高筑,制约出口。欧盟、美国等地频繁出台各种技术和认证标准,抬高市场。其中尤以欧盟实施《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禁止在电气电子设备中使用特定有害物质的指令》(RoHS)、《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三大指令的影响最为突出,其对有害物质、化学品管理、废弃电子电气产品回收等做出了严格规定,给企业出口在产品安全、设计、材料和工艺等方面设置了较高门槛。其中,欧盟对节能灯用的LED产品规定较高要求,除了上述三大指令外,还要符合欧盟低电压指令和电磁兼容指令。此外,美国、欧盟、日本、巴西、韩国、泰国等37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照明产品位列能效标准和技术要求范围内。

       三、节能灯回收利用尚有缺陷,致使环境压力大。节能灯管内含有汞,废灯管如果处理不当一旦破碎,其中的汞就会散播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令人担心的是,由于汞的沸点很低,在常温下即可蒸发,废弃的节能灯管破碎后,立即向周围散发汞蒸气,瞬时可使周围空气中的汞浓度达到每立方米10-20毫克,而国家规定的汞在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每立方米0.01毫克。含汞玻璃碎片对土壤、水源污染严重,一旦进入人体的汞超标,就会破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肾等,危害人体健康。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回收节能灯管的相关规定,更没有统一回收的操作模式,废旧节能灯的汞隐患还将继续“潜伏”下去。

       为此建议引导企业:一是加快产品转型升级步伐,尽早摆脱原材料、用工等成本上涨影响,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节能灯具,抢占国际高端灯具市场;二是根据各国绿色照明技术壁垒的差异,实施照明灯具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巩固和深化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和扩大新兴的节能灯国际市场;三是建立节能灯统一回收站,避免废旧节能灯对环境的污染;四是树立品牌意识,打响自主品牌,优化产品性能,提高定价自主权,走“以质取胜”和“品牌占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传感器市场突破4000亿元大关 行业正从“中低端制造”向“高端创新”转型

我国传感器市场突破4000亿元大关 行业正从“中低端制造”向“高端创新”转型

近年在政策驱动、技术创新和应用需求的多重推动下,我国传感器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并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传感器生产与消费国。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 4061.2 亿元(约合57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预计到2027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793.4亿元。

2025年06月30日
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需求释放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扩大

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需求释放 我国化合物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扩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驱电控系统、电池管理系统、高压充电系统等涉及高压、高电流的系统都离不开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的支持。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步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1316.8万辆、1286.6万辆,较2023年分别同比增长38.7%、35.5%;2025年1-5月,我

2025年06月30日
全球硅基OLED微显示屏出货量将超亿块 下游需求释放将为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全球硅基OLED微显示屏出货量将超亿块 下游需求释放将为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5G等通讯技术、AI技术及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程度地拓展XR设备的应用场景。而硅基OLED微显示屏凭借高分辨率、高对比度、广视场角、低能耗等诸多性能优势以及良好的可量产性已逐渐成为XR设备主要方案,并直接受益于XR设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2025年06月30日
我国智能音箱行业发展持续低迷 中尾部品牌相继退场 小米份额渐超百度

我国智能音箱行业发展持续低迷 中尾部品牌相继退场 小米份额渐超百度

近几年来,我国智能音箱行业呈现持续低迷态势,销量与销售额双双下滑,这一发展困境主要受多重结构性因素制约。在市场结构方面,其销售渠道经历了显著的多元化演进过程,线下渠道销量占比从2018年的不足10%跃升至2019年的38%,并在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45%。

2025年06月30日
人形机器人有望为无框力矩电机带来新增量 行业将向高性能化和应用多元化发展

人形机器人有望为无框力矩电机带来新增量 行业将向高性能化和应用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无框力矩电机下游应用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机器人领域,2023年占比80%左右;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下游占比均不超过10%。

2025年06月30日
全球光通信电芯片行业分析:数据中心、5G快速发展 驱动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全球光通信电芯片行业分析:数据中心、5G快速发展 驱动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随着AI智算中心及传统数据中心需求的爆发,电芯片技术从低速率向高速率持续升级,逐步形成多层级速率体系。电芯片与光模块之间的速率并非总是直接对应,特定速率的电芯片,通过不同数量的通道聚合,可以对应不同速率级别的光模块。以100Gbps光模块为例,其既可采用单通道100Gbps电芯片实现,也可通过2通道50Gbps电芯片或

2025年06月28日
我国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行业增长动能强劲 消费级产品备受关注且供给不断丰富

我国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行业增长动能强劲 消费级产品备受关注且供给不断丰富

近年在政策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应用边界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市场未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1499.6 亿元,在2020-2024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 1.7%。预计至 2029 年,我国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市场规模将超2200亿元,

2025年06月28日
全球功率器件行业由海外厂商主导 中国市场“大而不强” 本土企业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全球功率器件行业由海外厂商主导 中国市场“大而不强” 本土企业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手机及消费等主要下游市场快速发展,全球功率器件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从国内市场看,中国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需求日益旺盛,功率器件市场随之快速扩容。现阶段,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器件销售市场。但中国功率器件市场“大而不强”,本土企业市场份额与海外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整体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2025年06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