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煤炭、石油及钢铁等下游领域需求较好 我国工业照明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工业照明属于通用照明,能够满足在易爆、强冲击、强震动、强腐蚀、高低温、高压力、电磁干扰、宽电压输入、雷击浪涌等特殊环境下对特种配光、信号、应急等照明需求。

       我国工业照明开始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共经历2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利好政策刺激和下游应用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工业照明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

工业照明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工业照明行业分析报告-产业规模现状与发展规划趋势》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不断增加,企业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作为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重要保障环节之一的工业照明产品及服务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工业照明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时间

单位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19.10

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高效节能电光源(高、低气压放电灯和固态照明产品)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及固汞生产工艺应用城市照明智能化、绿色照明产品及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半导体照明设备半导体照明衬底、外延、芯片、封装及材料等半导体、光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高频微波印制电路板、高速通信电路板、柔性电路板、高性能覆铜板等)等电子产品用材料等列为鼓励类项目。

2018.06

工业和 信息化 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科技部

《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加快先进安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在生产安全领域,重点发展用于尘毒危害自动处理与自动隔抑爆等安全防护装置或部件。在综合安全防护领域,重点发展电气安全产品、高效环保的阻燃防爆材料及各类防护产品等。

2017.07

发改委

《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鼓励企业从目前以生产光源替代类 LED 照明产品为主,向各类室内外灯具方向发展,鼓励开发和推广适合各类应用场景的智能照明产品,逐步提高中高端 LED 照明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比重。积极引导、鼓励 LED 照明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促进特色化发展。鼓励行业技术机构以技术服务等形式,带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企业走出去

2017.01

发改委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 版)

将新型 LED 照明应用产品列为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7.1.6)之一,引导全社会资源投向,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重点支持。

2016.12

国务院

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推广半导体照明等成熟适用技术;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推动照明、制冷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2016.04

工信部

《工业节能管理办法》

鼓励工业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开发应用智能微

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余热余压利用和绿色照明等技术,发展和使用绿色清洁低碳能源。

2016.03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提出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修订,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电信、电网、路桥、供水、油气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监控保卫,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提出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实施锅炉(窑炉)、照明、电机系统升级改造及余热暖民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重大技术示范。

2015.05

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

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照明电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2011.11

发改委、商务部 等

《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

将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分为五个阶段,自2012 10 1 日起分阶段逐步禁止进口(含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2016 10 1 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 15 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或视中期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2011.11

国务院

《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提出必须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中提出深入推进煤矿瓦斯防治和整合技改,深化非煤矿山安全整治。加强对整合技改煤矿的安全管理,加快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和小煤矿机械化改造。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受益于政策利好,近年来我国工业照明的市场不断扩大。以工业LED照明为例,自2016年我国工业LED照明设备产值规模不断增长。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LED照明设备产值规模为483亿元,同比增长13.92%;预计2021年其产值将达到525亿元。

2016-2021年我国LED照明设备产值规模预测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目前工业照明广泛应用于煤炭、油田、石化、化工、冶金、厂电、网电、水泥、铁路、船舶、港口、公安、消防、汽车制造等领域。工业照明行业的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与下游应用行业的发展态势密切相关,以煤炭、石油和钢铁行业为例。

       煤炭方面

       煤炭是我国传统的能源,一直备受广大居民的重视。近年来,在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指导下,煤炭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剩产能得到了有效化解。煤炭生产结构优化,市场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煤炭行业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未来煤炭行业将更加有序发展,亦将进一步实现煤炭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虽然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去产能、调结构,但煤炭消费总量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仍处于很高水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40.39亿吨,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达到56.80%;预计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将达40.78亿吨。

2010-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预测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石油方面

       石油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对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保障国防安全、促进包括工业照明行业在内的相关行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石油产量和消费量之间增速的差距,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18 年下半年开始,国家要求石油企业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构建国内基础稳固、海外布局多元的供给体系,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使得原油产量有所回升。预计随着 2019-2025 七年行动方案工作的贯彻落实,我国原油产量将继续回升。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8月我国原油产量为13322.1万吨,同比增长2.4%。

2010-2021 年8月我国原油生产总量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石油需求不断增长。预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需求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9.41 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39%。

2014-2020 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钢铁方面

       钢材是国家建设和实现四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增速稳中趋降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颁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采取了去产能、地条钢清理和环保限停产等一系列措施, 对钢铁行业产能进行了优化和压缩。经过数年的改革,钢铁行业的供需关系有了明显改善,钢铁价格相对稳定,钢厂的盈利环境明显好转。目前,钢铁行业仍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进行科技创新将是钢铁行业下一步重点发展方向。

       自2016年以来,随着供给端政策持续实施,我国钢材产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8月,我国生产钢材9.18亿吨,同比增长7.30%。

2013-2021年8月我国钢材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W)

       而从上图可以看出, 在2015-2020年期间,我国钢铁产量基本稳定在 10-13 亿吨左右,反映出钢铁行业较为坚挺的刚性需求,且自 2017 年以来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势头。目前钢铁行业推动和加速技术装备升级成为主旋律,压小上大、兼并重组、重建大型钢铁集团成为明显趋势。与此同时,我国钢铁行业正凭借自身具有的较强国际竞争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调节国内钢材产销缺口。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照明下游行业发展较好,对其需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而也将推动我国工业照明市场发展。

       目前我国工业照明行业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结构和较完整的研发、设计、标准、制造和检测体系。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已基本齐全,各种容量等级、防护条件和使用环境的照明设备均能生产,按照我国标准和其他国家或地区标准的照明设备也均能生产,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需要。部分企业把握机会积极开拓海外业务。市场格局由原先的外资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开始走向多元化竞争,加速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未来在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将实现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下游扩产潮涌 我国显示面板设备零部件行业百亿市场需求正被点燃

下游扩产潮涌 我国显示面板设备零部件行业百亿市场需求正被点燃

显示面板设备零部件,虽隐匿于终端产品之后,却是支撑中国迈向“显示强国”的战略基石。当前,在京东方、TCL华星、深天马等下游面板产能持续扩张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这一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数据显示,仅加工类零部件直接采购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47.8亿元激增至2028年的81.3亿元。

2025年10月02日
我国PECVD设备行业分析:下游需求爆发 拓荆科技为龙头企业且量产规模扩大

我国PECVD设备行业分析:下游需求爆发 拓荆科技为龙头企业且量产规模扩大

作为半导体、光伏与显示面板制造的“镀膜”核心,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凭借其低温沉积、高膜层质量与卓越的工艺适应性,已成为现代电子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装备。在半导体国产替代浪潮与光伏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驱动下,我国PECVD设备行业下游需求爆发。同时,随着本土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深化,一个由国产力量主导的PE

2025年10月02日
MLED强势增长 COB封装行业产能随之扩张并加速渗透 面板企业抢食扩大产业格局

MLED强势增长 COB封装行业产能随之扩张并加速渗透 面板企业抢食扩大产业格局

近年来,随着价格下探,小间距LED显示屏替代传统LED显示屏效应显现。2018-2023年全球小间距LED显示屏市场规模由2611百万美元增长至5157百万美元,占LED显示屏的比重由39.92%提升至55.31%。预计2027年全球小间距LED显示屏市场规模达12212百万美元,占LED显示屏的比重达58.74%。L

2025年10月01日
12英寸硅片成全球出货、扩产主力方向 行业国产替代迎关键窗口期

12英寸硅片成全球出货、扩产主力方向 行业国产替代迎关键窗口期

12英寸硅片成全球晶圆厂扩产主力方向。全球市场方面,截至2024年末,全球共有193条12英寸量产晶圆厂,到2026年全球12英寸晶圆厂量产数量将达到230座。预计2024-2026年全球12英寸晶圆厂产能将从834万片/月增长至989万片/月,CAGR达到8.9%。

2025年09月29日
晶圆厂扩张催生大量需求 我国LPCVD设备行业国产化进程加速

晶圆厂扩张催生大量需求 我国LPCVD设备行业国产化进程加速

在“十四五”规划与晶圆厂产能扩张的双重驱动下,中国LPCVD设备市场需求持续释放。面对海外厂商高达95%的市场垄断,国内LPCVD设备商凭借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在成熟制程领域快速放量,并向先进制程延伸,开启国产替代新篇章。

2025年09月29日
市场需求持续疲软 我国激光打印机出货量与进口量整体走低 国产替代则加速

市场需求持续疲软 我国激光打印机出货量与进口量整体走低 国产替代则加速

近年来,我国激光打印机市场需求疲软,出货量持续下滑。行业进出口呈现分化态势:进口量延续下降趋势,出口量则在2022-2024年连续三年下滑后,于2025年1-8月小幅回暖。值得关注的是,国产激光打印机已突破技术门槛,替代进程加快,市场份额实现显著提升。

2025年09月29日
全球SSD主控芯片行业消费爆发 中国独立第三方厂商市场地位显著领先

全球SSD主控芯片行业消费爆发 中国独立第三方厂商市场地位显著领先

生成式 AI 浪潮袭来,数据中心市场需求复苏,全球SSD 主控芯片出货量随之增长。2024 年全球 SSD主控芯片出货量约为 3.885 亿颗,较上年同比增长 8%。预计2025年全球SSD主控芯片出货量超4.5亿颗,增速超15%。

2025年09月28日
价格下探、AI技术发展降低使用门槛 消费级3D打印机行业快速成长 国产垄断地位稳固

价格下探、AI技术发展降低使用门槛 消费级3D打印机行业快速成长 国产垄断地位稳固

根据数据,2024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突破400万台,预计2029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将增长至1340万台,2024-2029年CAGR为26.6%。

2025年09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