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5年我国售电市场改革发展现状分析

  报告网摘要:延宕13年后重启的新电改正在步步推进。

  延宕13年后重启的新电改正在步步推进。记者从多位权威人士处获悉,电力市场建设、交易体制改革、发用电计划改革、输配电价改革和售电侧体制改革等五个电力体制改革关键性配套文件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提出在今明两年先在全国范围选择2至3个省份进行综合试点,放开工商业大用户参与售电侧市场,根据负面清单开放社会资本组建售电商。

  值得注意的是,备受关注的售电市场改革将触及国网利益核心区,意味着千亿利润蛋糕的再分配。虽然一切尚未落定,售电市场早已火热起来,各地近期纷纷成立售电公司,国网也在积极谋划争取参与竞争性售电业务。有业内人士认为,售电综合试点地区名单或从内蒙古等已获批的七个输配电改革试点地区中诞生,五大发电集团有望获首批售电牌照。

  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9号文),被誉为“啃硬骨头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思路和“1+N”的模式,9号文的落地需要辅以多个配套文件。继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完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价格等四个文件发布后,备受关注的售电侧放开等五大改革核心点也已形成方案。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已两次召集有关司局、电力企业、电网企业等就此讨论。

  据中国电力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投资前景评估报告了解,《关于推进售电侧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售电侧改革方案)明确,售电侧体制改革要与电价改革、交易体制改革、发用电计划改革协调推进,今明两年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2至3个省份进行综合试点,放开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存量工商业用户和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新增工商业用户,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则开放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存量工商业用户和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新增工商业用户,由用户自愿参与售电侧市场,开放社会资本组建售电商。

 根据时间表,2017年到2018年,在试点地区开放所有符合准入条件的工商业用户的同时,其他地区将按照试点地区步骤整体推进。2018年以后,全国范围内开放所有符合准入条件的用户。

  “试点地区的选择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电力供需比较宽松,另外就是与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份以及市场交易中心的建设相衔接,首批名单预计将从内蒙古、安徽、湖北、宁夏、云南、贵州等几个省份中产生。”一位电力协会人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国家发布技术、安全、环保、节能和社会责任要求的负面清单后,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分布式电源、公共服务行业、节能服务公司、发电企业、社会资本都可注册售电公司,其申请的售电规模和业务范围要与注册资本、设备、经营场所以及拥有的技术人员等相适应,还要按经营规模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可以向发电企业购电、通过集中交易购电、向其他售电商购电,售电价格竞争形成。而电网公司在承担保底供电服务的同时,在政府监督下也可以从事市场化售电业务。

  “目前一些细节问题还存在争议,比如如何售电,盈利模式是什么?电网该不该进行竞争性售电,进入后又如何保证公平?此外,配网的放开和售电业务的放开到底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负责售电结算和电力交易机构是设立在电网企业内部还是独立存在,电力市场交易是以现货为主还是中长期合同为主?”上述电力协会人士认为,售电交易方式的选择尽可能考虑安全、成本等问题,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从中国的国情而言,目前直接进行现货交易为时过早,应该以中长期合同为主、现货交易为辅。

  参与售电侧改革方案讨论的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也表示,售电侧改革关系重大,涉及的市场主体很多,在一些关键点上有些分歧很正常。这些关键点包括市场准入条件、市场主体权责划分问题、售电市场阶段划分和目标、措施的制定,设立合理的监管制度等等。他建议解决上述问题应研究从需求侧响应资源如何引入售电市场,如何让新售电机构有激励并且有义务提高用电效率,如何在市场中尽量降低其寡头特征等。

  事实上,这一切博弈背后的实质是对万亿市场的争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售电侧市场开放后的总收入是万亿级别,净利润将是千亿级别。据华泰证券测算,目前电网购销差价在0.2元/千瓦时左右,按2014年5.52万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来测算,总计将有1.1万亿元的购销差价重新分配。若售电侧有10%的收益,则可贡献超过千亿元的利润蛋糕;若有20%的利润,则可贡献2200亿元左右的利润。

  近期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江苏、山东、黑龙江等地已经成立了16家售电公司,其中有从事电力施工、安装等业务的民营企业、拥有自供区和用户的大工业企业以及发电企业。“对于发电企业而言,售电放开是电改的最大好处,所以还是比较积极。从售电首批试点地区的准入要求来看,五大发电集团有望率先拿到售电牌照。”上述电力协会人士分析称。在他看来,售电未来的盈利来源除了电力内的增值服务,更多是基于大量用户数据的非电业务。

  对于电网而言,售电放开则意味着垄断削弱,售电市场份额、营业收入和现金流减少。“我们在积极争取由电网统一结算,同时培育节能服务公司等单位设立市场化售电公司,参与竞争性售电业务。”一位国网内部人士透露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超快激光器行业:皮秒激光器为主流品种 国产产品销量快速增长

我国超快激光器行业:皮秒激光器为主流品种 国产产品销量快速增长

我国超快激光器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企业于2012年前后才陆续进入该领域,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但近年来行业发展迅猛,截至2023年,国内从事超快激光器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已超过50家。以华日激光、英诺激光、卓镭激光、凯普林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年07月25日
全球探针台行业长期向好 中国成长为消费大国 国内市场国产龙头市占率攀升

全球探针台行业长期向好 中国成长为消费大国 国内市场国产龙头市占率攀升

中国大陆在半导体专用设备行业国家战略地位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探针台进入快速增长通道,目前已成为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之一。根据数据,2013-2023年中国大陆探针台销售额由0.44 亿美元增长至3.2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2.28%;占全球总销售额的比重由10.7%提升至33.2%。2025 年中国大陆探针台销售额有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固体激光器行业:政策利好+下游需求强劲下市场稳步扩张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我国固体激光器行业:政策利好+下游需求强劲下市场稳步扩张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近年来我国固体激光器市场规模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我国固体激光器市场规模已达到了232.8亿元左右。预计随着材料科学、制造工艺和激光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固体激光器的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包括降低噪声、提高输出功率、优化光束质量等,并推动行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5年07月24日
MCU行业“内卷”正细分化 ST、TI、兆易创新等厂商开展技术与市场激烈角逐

MCU行业“内卷”正细分化 ST、TI、兆易创新等厂商开展技术与市场激烈角逐

随着AI技术不断演进,智能终端愈发复杂。而MCU作为连接感知与执行、实现终端智能化的核心元件,也正“卷”的细分化。目前,各家厂商在体积、功耗、存储技术、AI算力、先进工艺以及架构创新(尤其是RISC-V)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内卷”,试图在快速演变的嵌入式市场中抢占先机,这也是厂商对未来技术与市场的战略博弈。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光掩膜行业:原材料与生产设备亟待国产化 下游半导体和LCD为主要应用

我国光掩膜行业:原材料与生产设备亟待国产化 下游半导体和LCD为主要应用

近年来得益于半导体、显示面板等下游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光掩模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光掩模行业市场规模从74.12亿元增长到了124.36亿元。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移动智慧屏(闺蜜机)均价下降 行业零售规模激增 百度龙头地位受到挑战

我国移动智慧屏(闺蜜机)均价下降 行业零售规模激增 百度龙头地位受到挑战

近年来国内移动智慧屏行业参与者持续增多,市场逐渐形成规模效应,推动成本降低、产品品质提升,从而带动消费者对移动智慧屏需求量上升。移动智慧屏从小众产品逐渐发展为市场热点,全渠道零售规模激增。

2025年07月17日
全球智能交互平板行业:会议交互平板增速将超教育交互平板 市场产品大尺寸化

全球智能交互平板行业:会议交互平板增速将超教育交互平板 市场产品大尺寸化

智能交互平板是通过触控技术对显示在显示平板(LCD、LED、PDP)上的内容进行操控和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体化设备。近年来,全球智能交互平板市场需求稳步增长,2024年出货量达303万台,预计2029年全球智能交互平板出货量将达347万台,2024-2029年CAGR为2.7%。

2025年07月16日
梯度培育行动启航 我国智能工厂行业发展快速且成效显著

梯度培育行动启航 我国智能工厂行业发展快速且成效显著

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的主要载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主战场。我国于2024年开始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

2025年07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