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卫星用途划分,微纳卫星可分为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三类。目前在轨活跃的微纳卫星中,技术试验卫星占比最高,达46.6%。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推动,大量商业微纳卫星发射升空。整体上看,我国微纳卫星发射数量呈年度递增趋势,但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2015-2018年我国年均发射微纳卫星数量不超过10颗,2018年我国发射微纳遥感卫星9颗。

按照微纳卫星制造商的单位性质划分,主要为企业制造,其中,新兴企业占比最多,达49%,成为微纳卫星制造的主力军。

卫星设计小型化成为将来航天活动发展趋势,微纳卫星发射进展加速,我国多个单位也在积极布局微纳卫星领域,如四川卫星技术总院发起的“天府号”规划中,提出2023年年前形成以6颗“天府号”卫星星座、微纳卫星星座为辅的遥感卫星网络。
星座名称 |
发起单位 |
规划及用途 |
海南一号 |
中科院、东方红海特等 |
2020年发射“海南一号”二期3颗光学卫星和“三亚一号”2颗高光谱卫星;2021年发射“三沙一号”2颗雷达星 |
吉林一号 |
长光卫星 |
光学遥感卫星星座。预计到2030年左右,要有138颗卫星在轨 |
深圳一号 |
中科院、东方红海特等 |
深圳一号SAR小卫星星座计划由8颗卫星组网而成。2021年前逐步完成卫星星座建设目标 |
天府号 |
四川卫星技术总院 |
2023年年前形成以6颗“天府号”卫星星座、微纳卫星星座为辅的遥感卫星网络 |
灵鹊星座 |
零重空间、华讯方舟 |
初期计划由132颗6U立方星构成。光学分辨率优于4米;远期规划增加卫星数量至378颗,形成覆盖全球的高时间分辨率对对地规测能力 |
以上数据资料参考《2020年中国微纳卫星市场现状分析报告-产业供需现状与未来趋势预测》。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