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OLED:优势凸显、劣势补齐新世代面板技术走向成熟。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其与目前主流的LCD屏幕显示原理不同,这为其带来诸多先天优势。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是OLED屏幕的一种,是目前移动端OLED屏幕的主要类别。
参考《2016-2022年中国OLED产业规模调查及十三五发展趋势前瞻报告》
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其与目前主流的LCD屏幕显示原理不同,这为其带来诸多先天优势。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是OLED屏幕的一种,是目前移动端OLED屏幕的主要类别。
OLED与LCD最大的区别是OLED在显示过程中由各像素点自发光,而LCD则是依赖背光板发光。所以OLED可以只在需要发光的部位发光,其余部分不工作,从而降低功耗;而且OLED面板的层数少,去掉了背光板、增光片、部分偏光片等,达到轻薄化的效果。
图1:OLED与LCD面板结构对比
原理不同造就了OLED的先天优势。(1)显示效果好。OLED屏幕的显示对比度高,显示黑色时可以完全无光,达到纯黑;色域广,NTSC标准色域可以达到110%,而LCD一般只有70%~90%;视角广,自发光使得可视角度可以达170度。(2)更轻薄。OLED面板层数更少,材质也不同,所以相比于LCD重量更轻、厚度更小,平均可以减少约0.5mm的厚度,这对目前在厚度下降上面临瓶颈的手机来说尤为重要。(3)能耗低。OLED屏幕在显示黑色时完全不发光,因此不耗电,省电效果明显。(4)可实现柔性效果。受背光板和液晶性质的限制,LCD屏幕难以实现柔性特点,而OLED具有柔性、可弯折的特点,可以使用在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多种应用场景中。
图2:旗舰手机厚度降低的趋势逐步变缓
图3:AMOLED与LCD主要参数对比
虽然OLED屏幕在性能的多个维度都具有优势,但此前仍存在着一些相对的短板。
随着技术的成熟,OLED优势凸显,劣势逐步补齐,有望迎来需求的拐点。
技术成熟使得成本下降,性价比渐超LCD。根据IHS的数据,AMOLED与LCD的成本已经十分接近,OLED的成本劣势正在转变为成本优势。
屏幕寿命问题得到缓解。由于自发光特性,OLED的发光材料寿命要比LCD短。
这一问题逐步得到缓解:(1)智能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在不到2年的更换周期内,屏幕寿命已经不是核心问题。(2)新的子像素排列方式的出现,如Pentile排列方式,用非平均的排列方式缓解了了R、G、B三种材料衰减速度不同的问题,使得寿命尽量拉长。(3)新材料与新技术不断涌现,如台湾工研院研发的“OLED表面电浆耦合增益技术”可以将OLED的寿命延长达20倍。
图4:5寸全高清AMOLED与LTPSLCD成本对比
图5:智能手机换机周期缩短
LTPO弥补白色场景功耗劣势,省电特性得以充分发挥。OLED的省电特性是相对的,其显示黑色完全不发光,所以当以黑色显示为主时,OLED省电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诺基亚Lumia900所搭载的WindowsPhone系统以黑色为主,配合OLED极为省电。但在显示以白色为主的场景时,OLED在功耗上的优势不明显。苹果公司近期取得的OLED新专利LTPO技术结合了LTPS与Oxide氧化物,既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又能在白色场景下更加省电,使得OLED在以白色场景为主的iOS系统下也可以全方位更加省电,充分发挥OLED的省电特性。
图6:LTPO弥补白色场景下OLED耗电劣势
需求已旺:苹果的应用是OLED市场爆发的关键推动力
目前LCD技术在面板技术中主导地位,这主要是之前OLED技术发展尚不完善、生产良率偏低,而由于一些新兴的产品如智能手表和VR尚未兴起,因此其优势也没有充分显现,所以投资建设OLED产线具有较高的风险。截至目前,三星无论是在应用还是生产方面,都在OLED厂商中占主导地位。
三星之所以能够积极发展OLED技术,主要是因为其OLED产品可以应用在自家公司的终端产品上,作为产品特色促进终端销售,同时终端的销售也可以消化面板的产能,这是其他面板厂商难以实现的。但仅仅依靠三星一家厂商的生产与使用,较难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成长,所以过去整个产业链发展相对缓慢。
以上局面随着苹果公司的介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苹果公司已经在其AppleWatch上使用OLED屏幕,并可能于2018年前在其核心产品iPhone上使用OLED屏幕,达到柔性、可弯曲甚至是可折叠的效果。这将成为苹果手机的新亮点,并再次改变手机形态。
虽然之前OLED已经在三星产品中广泛使用,并做出了曲面屏,但苹果的应用才是OLED爆发的真正推动力。苹果对产业链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无可比拟,许多新技术在其他品牌的产品上应用可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经苹果公司加强并推广后,形势就会大不一样,金属机身、指纹识别等就是这种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