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5上半年国产智能手机行业市场分析

  报告网摘要: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连续增长乏力,甚至开始出现衰退的情况下,2015年主要国产手机企业依旧提出“大跃进”般的出货目标。包括华为、联想、小米、TCL都将手机目标销量定为1亿台。

  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连续增长乏力,甚至开始出现衰退的情况下,2015年主要国产手机企业依旧提出“大跃进”般的出货目标。包括华为、联想、小米、TCL都将手机目标销量定为1亿台。

  7月已至,国产手机厂商们到了晒半年“成绩单”的日子。那么数据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

  1、传统“中华酷联”解体,新格局时代到来

  随着运营商重金补贴大幅下降,三大运营商对国内手机产业的影响和控制力快速削减。传统与运营商捆绑力度较大的中兴、联想、酷派在2014年受到的冲击,在2015年上半年依旧延续。而华为、小米、vivo、OPPO、魅族等企业上升势头依旧非常明显,成为了新格局中重要的组成力量。

  2、小米首次环比出货下滑

  2015年上半年,小米手机销量为3470万台,同比增长33%,如雷军所言“跑赢大势”。不过2014年小米出货量6112万台,其中上半年销量2611万台,也就是说其2014年下半年出货为3501万台。

  从数字上来看,小米自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了半年销量环比下滑的状况。不过如之前所言,手机行业下半年销量一般会明显超过上半年,再加上按照惯例小米会在三季度推出小米5、新一代红米/红米Note,小米2015年完成8000-9000万的销量应该在预期之内,仍可以冲击国内智能手机前两名的位置。不过在手机业务上,小米要延续过去5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太现实。

  3、中国市场占比全球市场份额将持续下降

  无论是IDC还是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我国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都出现了明显下滑。IDC数据称,2015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在全球的占比从2014年同期的29%,下滑到了25%。即从三成降低到了四分之一。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超过90%,饱和度甚至超过美国和欧洲市场。

  于此同时,IDC预计,未来几年内,全球智能手机的增量市场将主要来自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平稳甚至萎缩,以及印度、拉美等新兴市场快速崛起,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比全球份额未来几年内会出现持续下滑。

  4、出海!出海!

  鉴于上一点分析的情况,国产手机厂商目前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出海”大潮。小米、金立等重金屯兵印度市场,华为荣耀已拓展全球74个市场,中兴加大美国和拉美市场投入,而vivo、OPPO等也在努力拓展印度和东南亚市场。

  不过相对中国市场,200美元以下的低端手机仍将是新兴市场增长的主力军,中国手机企业出海过程中除了面临专利大战的隐忧,似乎中国厂商间的“价格战”也不可避免。

  5、中国手机手机品牌将缩减至巅峰期1%

  中国手机品牌在最繁荣的“山寨崛起”时期曾一度超过6000家,但随着智能手机和3G市场崛起,中国手机市场在过去五年内经历了全球最为惨烈的红海“血战”,不仅仅索尼、三星、LG等传统手机厂商在中国市场逐渐势微,数千家手机企业也在此时期集体消亡。

  2014年6月以来,随着手机市场竞争加剧,参与竞争的本土厂商数量急剧减少至70家以下。从赛诺数据来看,我国排名前10的手机品牌,占比了国内95%左右的市场份额。而随着360、乐视等互联网企业重金杀入手机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目前正在经历的399元标准的“新百元机元”残酷竞争,预计未来国内市场能够年出货量保持在100万台的手机品牌不会超过30家,99%的国产手机品牌都将被清洗出国内手机市场。

  对于国产中小手机品牌来说,要么加速与主要互联网巨头绑定,如阿里巴巴YunOS、腾讯TOS等,在国内进入巨头整合生态,在海外与巨头绑定出海;要么快速与新兴移动互联网企业合作,牢牢占据一个细分市场(如美图),还有望在洗牌大势下保持一定的出货和利润空间。

  6、三大渠道重塑

  运营商市场已从2013年底的50%迅速将至2015年上半年的30%左右,而随着运营商补贴持续降低,在可见的预期内运营商直营渠道份额未来可能在15%左右。

  而电商品牌在高速发展5年之后,虽然长远大势仍会明显提高,但未来2-3年内会走向平稳增长。最大的变数来自公开渠道,随着品牌手机企业全面加大对线下市场的争夺和投入,线下市场份额将会明显提升。

  当然,三大渠道走向“融合”也已是大势所趋。运营商补贴或套餐正走向全渠道运营商,未来不可能会存在只靠单一渠道销售的手机品牌。而线下体验+购买、线上传播+互动+购买的形势将手机厂商们渠道重塑的重点。相关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行业运营格局及未来五年投资商机研究报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加速推进量子通信产业化 技术迭代助力全行业应用打开 国盾量子领衔发展

中国加速推进量子通信产业化 技术迭代助力全行业应用打开 国盾量子领衔发展

近年来中国加速推进量子通信产业化,以“京沪干线”和“武合干线”为代表的地面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相结合,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目前,中国已部署的量子保密通信光缆总长度突破 1.2 万公里,覆盖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

2025年10月09日
政策与AI驱动 中国无线充电手机行业迎新机遇 Qi2标准与磁吸技术引领市场迈向新阶段

政策与AI驱动 中国无线充电手机行业迎新机遇 Qi2标准与磁吸技术引领市场迈向新阶段

随着“国补”政策落地与AI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迎来复苏。与此同时,为满足AI高算力需求,手机电池容量与充电功率持续攀升,无线充电技术正从高端旗舰向中端市场加速普及。在Qi2新标准与磁吸技术的推动下,无线充电手机市场迎来新的增长契机。

2025年09月28日
微软、谷歌等巨头竞逐新边疆 我国太空算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微软、谷歌等巨头竞逐新边疆 我国太空算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而地面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正面临能耗与散热的巨大瓶颈。太空,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新边疆,提供了破局的终极答案:太空算力。全球科技巨头如英伟达、微软、亚马逊已通过合作发射算力卫星、构建星地协同系统等方式抢先布局。在中国,这一赛道更兼具国家“航天强国”与“数字中国”双重战略的驱动,以及遥感

2025年09月13日
航天测控——卫星市场“生命线” 国内市场活力将被充分激发 民营力量如何应对?

航天测控——卫星市场“生命线” 国内市场活力将被充分激发 民营力量如何应对?

航天测控系统作为航天器的“生命线”,是连接天地与掌控太空的核心基础设施,承担着跟踪测轨、数据遥测与指令遥控的关键职能。随着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爆发式增长与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测控需求正从国家任务向“国家队+商业航天”双轮驱动模式跃迁。商业公司已在市场化赛道开辟广阔天地,推动行业向高效、智能与服务化转型。

2025年09月11日
数据通信需求膨胀及5G基站建设加速 我国通讯连接器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数据通信需求膨胀及5G基站建设加速 我国通讯连接器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随着5G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数据量生产量扩大,下游市场存量升级的替换需求和新建设施的增量需求共同为通讯连接器行业带来发展机遇。根据数据显示,2019-2021年,我国通讯连接器市场规模从62.67亿美元增长至8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91%,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5亿美元。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光通信测试仪器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未来将向高速率、大带宽方向发展

我国光通信测试仪器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未来将向高速率、大带宽方向发展

随着数据传输需求增多,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达99亿元,同比增长3.13%;其中以太光模块、连接器、Fibre Channel光模块、电信光模块分别占比59.6%、32.6%、4.7%、3.1%。预计2024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达108亿元,同比增长9.09%;2027

2025年08月18日
光纤光缆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和周期性调整下产量减少 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光纤光缆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和周期性调整下产量减少 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我国光纤光缆行业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和市场变革,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国内光纤接入程度不断升级,由光纤到交换箱、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大楼,最终演化至光纤到户。根据数据,截至2025年3月,我国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11.8亿个。2018-2025年Q1我国光纤接入(FTTH/O)端口数量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比重已由

2025年07月29日
数据中心快速升级利好全球MPO光纤连接器行业发展 中国厂商营收猛增、产能仍待扩张

数据中心快速升级利好全球MPO光纤连接器行业发展 中国厂商营收猛增、产能仍待扩张

近年来,全球MPO光纤连接器市场呈现出强劲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最大下游市场——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伴随数据中心传输速率的升级,高速光模块用量大幅提升,配套 16/24 芯 MPO、32/48 芯 MPO 用量增长,预计2029年全球MPO光纤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超60亿美元。

2025年07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