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互联网蜂窝通信模块行业技术水平与经营特征分析(图)

        (一)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移动通信转售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1、物联网传输技术概述

        物联网设备的无线网络连接方式有广域和局域两种。

        (1)广域网连接方式

        在广域连接方面,更多是借助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蜂窝网络连接,如2G、3G、4G 等,在交通、物流、工业、能源等各行业终端被广泛采用。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是近年国际上一种革命性的物联网接入技术,具有远距离、低功耗、低运维成本等特点,LPWAN 真正实现了大区域物联网低成本全覆盖,包括授权频段的NB-IoT、eMTC,以及非授权频段的LoRa、SigFox 等。

        根据网络传输速率以及实时性的不同要求,可以将无线传输技术分为高速率、中速率和低速率。高速率主要使用3G、4G 技术,如监控摄像头、车载导航等,要求数据的实时传输;中速率主要使用GPRS 技术,如车辆追踪等,对大量数据的传输要求不高;低速率有着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占据全部物联网连接数的60%。

无线传输技术分类情况

2G 技术技术包括GSM/GPRSGPRS 利用GSM 网络中未使用的TDMA 信道,提供中速的数据传递。GPRS 突破了GSM 网只能提供电路交换的思维方式,只通过增加相应的功能实体和对现有的基站系统进行部分改造来实现分组交换,改造的投入较低,用户数据速率较快,使得数据的连接和传输更加便捷。

3G 技术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 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3G 的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速率能达几百kbps 以上。3G 规范是由ITU 所制定的IMT-2000 规范的发展结果。目前3G 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 WiMAX

4G 技术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比3G 技术拥有更多功能,4G 技术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 系统。

5G 技术是4G 部署后移动电信标准的下一个阶段。5G 将利用并扩展以往面向移动技术的研发与资本投入,推动移动技术成为一个普及、低时延和适应性的平台,能够满足未来的使用需求。5G 关键能力比以前几代移动通信更加丰富,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密度、端到端时延、峰值速率和移动性等都将成为5G 的关键性能指标。

LPWAN 技术,可被分为授权频段的广域网技术及非授权频段的广域网技术两类,低功耗广域网络专为低带宽、低功耗、远距离、大量连接的物联网应用而设计。不同的LPWAN 技术在接入网络、部署方式、技术特点、功耗性能及服务模式上都有所差异。授权频段的广域网技术包括核心标准协议被3GPP 通过的NB-IoT 以及由LTE 技术演进而来的eMTC;非授权频段广域网技术包括SigFoxLoRa 等。


        (2)局域连接方式

        局域连接方式主要为 WiFi、蓝牙、Zigbee 等,这是智能家居、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终端采用的流行网络技术。

        2、行业技术特点

        (1)蜂窝通信技术逐渐成为物联网通信传输的主要载体

        蜂窝通信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且较少受到天气、地形、设备间物理距离等因素的限制,契合了物联网“无处不在”的发展目标,逐渐成为物联网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国蜂窝通信技术和移动网络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全球规模最大的蜂窝通信网络已基本建成,3G 和4G 应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具有网络频谱宽、覆盖范围广、信号质量好、传输速率高、兼容性平滑的特点,且较少受到天气、地形等外部因素干扰,相比于有线通信来说,蜂窝通信更加适合物联网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因此将成为物联网数据传输的主要载体。

        (2)4G 平台快速增长,2G 平台仍占主流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4 月底,我国4G 用户总量达到8.49 亿。据中国移动统计,2015 年到2017 年,中国移动4G 基站从86 万个增加到162 万个,占全球4G 基站总数的32%,覆盖人口超过13 亿;中国电信的4G 基站在2016年底达到89 万个,中国联通的4G 基站在2016 年达到74 万个。目前,4G 平台快速增长,特别是在车载运输和无线支付领域的不断普及应用,2G 平台由于技术成熟,基础设施完善,在智慧能源、无线支付、智慧安防等行业领域仍广泛应用,整体市场份额仍占主流,2015 年2G 网络占比为70%,2016 年这一比重下降至60%。

        (3)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商用,5G 与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商业化应用步伐加快,物联网正经历从硬件等基础设备向软件平台和垂直行业应用升级。NB-IoT 是物联网领域的新兴技术,因能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报告显示,现在大量的物与物连接,是通过蓝牙、wifi 等短距通讯技术承载的,真正承载在蜂窝网络上物与物的连接只占到连接总数的6%。这意味着,NB-IoT 进入商业化运营,瓶颈的突破可能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

        根据 2017 世界移动大会相关数据,2020 年中国5G 将实现商业化推广,2025年中国5G 用户数量有望达到亿级规模。中国移动正在加快推动5G 发展。2017年中国移动在已在多个试点城市开展5G 系统外场试验,2018 年开始规模试验,到2019 年实现预商用,到2020 年实现规模商用。网络运营商将加强联合攻关和创新,进一步强化5G 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引领工作,打造一批可落地、可推广的5G 跨行业创新应用。目前蜂窝通信技术发展正处于新一轮技术与产业变革的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蜂窝通信应用模块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电信设备的通用化、小型化、虚拟化、分布化成为未来发展主流,给传统电信技术带来巨大冲击; 另一方面5G 通信体系架构也面临着潜在的革命性改变,未来5 到10 年蜂窝通信技术势必进入一个更加快速发展的时期。

        (4)无线支付、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新兴市场崛起

        物联网的大力发展,以及蜂窝通信网络的逐步完善,让远距离通信成为物联网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领域。从手机和移动宽带延伸而来的蜂窝通信模块得到了企业的大力重视与推广,并广泛应用到了短距离通信(WiFi、蓝牙、ZigBee)所难以覆盖到的无线支付、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安防等领域。

        随着未来应用场景的复杂化,远距离通信模块与短距离通信有望结合,目前已经有厂商在针对不同应用积极推出完整的解决方案。通信、物联、射频模块厂商不断加快在无线支付、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等市场的业务布局,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推动蜂窝通信模块市场规模的扩大。

        (5)智能化、低功耗、小型化、集成化成为模块发展趋势

        蜂窝通信模块的技术发展趋势之一是智能化。在车载电子产品中,如后视镜、车机等应用均要求产品带智能操作系统,此外越来越多的POS 机因为要支持指纹、手写签字等多种支付方式,也需要智能操作系统。目前越来越多的方案商开始直接采用手机或平板方案来设计产品,这也对通信模块厂商提出了智能化需求。

        物联网通信模块在未来几年,会朝着更加低功耗、小型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芯片和功能会集成进物联模块中。同时,随着物联网产品形态不断增多,物联网模块还会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越来越多不同类型设备的功能需求。

        (二)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1、行业的周期性


        蜂窝通信模块产业作为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应用领域日趋广泛和深入,同时也是我国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从应用深度来看,蜂窝通信模块与特定行业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尤其是智慧城市及车载运输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行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从应用广度来看,跨行业应用将会出现并逐步普及,最终实现泛在化的物联网应用。总体而言,物联网蜂窝通信模块市场正处于行业快速成长期。

        2、行业的区域性

        从蜂窝通信模块应用行业的分布情况来看,下游需求领域分布较广泛,在无线支付、车载运输、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无线网关、工业应用、医疗健康和农业环境等生产或服务行业均有应用,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江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物联网总体布局。

        3、行业的季节性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蜂窝通信模块作为物联网信息传输的核心部件,其生产销售与下游与下游需求密切相关。目前,蜂窝通信模块可广泛应用于无线支付、车载运输、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无线网关、工业应用、医疗健康和农业环境等领域,模块下游市场涉及行业范围广,同时受益于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蜂窝通信模块行业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呈现不断增长的增长的趋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海底数据中心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商业化进程较快 海兰信龙头地位稳固

全球海底数据中心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商业化进程较快 海兰信龙头地位稳固

国内海底数据中心商业化进程较快,主要驱动因素在于:B端随着企业与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以及上云趋势的推动,数据分析、存储和计算需求将急剧攀升,C端数据量在短视频、直播和社交电商等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特别是向四五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深入渗透背景下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带动数据中心建设加快,耗电量持续增长。但在“

2025年04月04日
技术升级带动全球Wifi芯片行业扩容 下游应用集中于消费电子 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

技术升级带动全球Wifi芯片行业扩容 下游应用集中于消费电子 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

Wi-Fi技术具备传输速率高、部署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5G射频穿透性差,下游应用集中在手机及PC等消费电子领域。2023年全球Wifi芯片组市场规模已超200亿美元。信息时代背景下,Wi-Fi持续朝着更快速度、更低延迟、更高数据传输质量等方向演进,Wifi芯片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容,Wi-Fi6、Wi-Fi 6E、W

2025年03月18日
光通信行业快速发展为光放大器打开市场空间 EDFA为目前商用最广泛产品

光通信行业快速发展为光放大器打开市场空间 EDFA为目前商用最广泛产品

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场,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在50%左右。2019-2023年受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的影响,我国光通信行业稳定增长,市场规模从921亿元增长至1345亿元。当前我国光通信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未来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估计2024年,我国光通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到1528亿元。而光通信行业的快

2025年03月18日
我国光纤传感器市场稳定增长 光纤陀螺占比最大 小型化、多功能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光纤传感器市场稳定增长 光纤陀螺占比最大 小型化、多功能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成熟,其应用领域也随之不断拓展,光纤传感技术在石油石化、交通、电力、汽车及安防等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进而推动了我国光纤传感器行业规模的增长。展望未来,随着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的蓬勃发展,光纤传感器市场无疑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5年03月17日
5G、数据中心持续扩容下光通信器件行业需求稳增长 产量则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

5G、数据中心持续扩容下光通信器件行业需求稳增长 产量则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

发展到目前,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场,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在50%左右。2019-2023年受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的影响,我国光通信行业稳定增长,市场规模从921亿元增长至1345亿元。当前我国光通信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未来有着较大的增长空间。估计2024年,我国光通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到1528亿元。而光

2025年03月17日
市场持续火爆+上游光纤预制棒国产化 我国特种光纤行业迎发展机遇

市场持续火爆+上游光纤预制棒国产化 我国特种光纤行业迎发展机遇

近年随着低空经济和卫星通信等领域的蓬勃发展,特种光纤市场持续火爆,行业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同时,航空航天、风能、燃料电池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更为特种光纤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进入2024年以来,我国三大运营商在特种光纤招标需求上有所增加。例如中国移动对特种光纤的招标量达到了720万芯公里,单价达82.6元/芯公里,较普

2025年03月15日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分析:终端应用市场高增长 6G、气象等受益发展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分析:终端应用市场高增长 6G、气象等受益发展

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终端应用市场高增长,渗透率过半,截至2024年上半年国内北斗终端设备应用超2700万台,同比增长17.4%,渗透率超过50%;重点行业应用超2000万台,智能手机出货量1.39亿部,超过98%支持北斗。不过,随着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和6G融合,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并且北斗卫星导航系

2024年12月23日
我国卫星通信行业分析:多家企业布局相关产业链 手机直连卫星高潮将来袭

我国卫星通信行业分析:多家企业布局相关产业链 手机直连卫星高潮将来袭

近年来,在LEO卫星、5G技术、政策等多重因素驱动,卫星通信行业迎来快速发展,产业链逐渐成熟,吸引多家企业布局,一场围绕卫星通信的全面“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同时,随着卫星短报文和卫星通讯的推出、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手机直连卫星的高潮即将到来。

2024年12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