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网讯:
中国网络出版市场竞争格局及盈利空间研究报告(2012-2016)
中国报刊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定位研究报告(2012-2016)
导读:目前,其纸质期刊每期发行量已超过140万册,其网站每月的访问人数超过了400万;在危机笼罩下的2009—2010财年,其税后利润仍增长了1%,达到3800万英镑(近4亿元人民币)。
1.报社、出版社、互联网商竞相投资期刊,期刊产业在媒介融合中显露出了比较优势
2011年是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新刊市场恢复活跃的一年,《京华周刊》、《芭莎艺术》、《睿士》、《安邸》等新刊和《全球商业经典》、《天南》、《信睿》、《虹》等改版刊集中亮相。其背景是不断有其他媒介力量“跨界”投资期刊,如《京华时报》、《新京报》等报社,中信出版社等图书出版社,淘宝网等互联网商家,或凭借内容资源,或凭借渠道优势,或凭借媒体整合能力,纷纷进入期刊业。尤其是2010年4月,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浩表示,该集团将不再追加报纸投资,而将加大投资期刊业的力度,未来该集团将斥资30亿元,主要用于期刊投资及现代传媒集团打造。这可以说是为“众媒争做期刊图”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纸质期刊在我国传媒产业中所占份额为3.5%,是比电影(占2.7%)、广播(占1.7%)、音像(占0.3%)更强势的传媒品种。⑩电子期刊在种数上已与纸质期刊不相上下,有些品种(如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网络全文数据库)的营利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可见,期刊作为我国传媒业中为数不多的有较大资本进入缝隙的品种,具有投资规模相对小、盈利可能相对高、发展前景相对稳的特征,已在媒介融合中显露出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
2.生产:远离“杂志”,向深度化、独特化的“专志”靠拢
如何创造出让受众乐此不疲,甚至愿意为之付费的独特阅读/观看体验?这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中,每一个媒介品种都须严肃思考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受众付费、广告商付费还是品牌资源购买者付费,其基础行为都是阅读/观看。而要获得这方面的线索,除了把目光投向市场的变迁与延续,似乎别无他途。对于中国期刊业来说,由于自身的市场化并没有充分展开,故在审视“市场”时,我们常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境外。
近年来,世界期刊市场风云变幻,曾经被视为行业标志的名牌大刊纷纷败走麦城。2010年5月,类似的消息再度传来———有着77年辉煌历史的《新闻周刊》身处被卖窘境,当年8月终被廉价出售……但在媒体竞争充分的欧美市场,有一家期刊却经营得越来越风生水起,它就是英国名刊《经济学家》(TheEconomist)。该刊1843年创立,发行量持续增长:1938年1万,1970年10万,2005年100万;目前,其纸质期刊每期发行量已超过140万册,其网站每月的访问人数超过了400万;在危机笼罩下的2009—2010财年,其税后利润仍增长了1%,达到3800万英镑(近4亿元人民币)。在解释《经济学家》一路走来不断壮大,且在“名门”同行于新媒体的夹击下大都日薄西山之际,该刊竟能加速发展的原因时,其总裁海伦•亚历山大(HelenAlexander)说:“我们是观点纸(Viewpaper),不是新闻纸(Newspaper)。”这让人联想起美国时代集团旗下著名的《生活》停刊时,其主编曾意味深长地分析道:“其他期刊正在专门化,而《生活》依然大众。”看来,《经济学家》169年来在特定领域埋头营造深度化、独特化“专志”而远离“杂志”的做法,不仅是纸质期刊生存的不二法门,而且又何尝不是微期刊区别于一般微博、手机期刊区别于手机报等其他手机阅读的根本特征呢?
3.消费:联系“碎片”,追求有“重心”的精致化阅读/观看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我们身处社会的“碎片”化程度加剧。首先,信息的碎片化加剧了。一个有报道价值的事件发生后,微博能够迅速予 以发布,门户网站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推出相关专题……但这些“专题”其实普通人根本没有兴趣去阅读/观看,因为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没有重心的“碎片”,是信息垃圾。其次,人们阅读/观看时间的碎片化加剧了。网络上传下载的便利,使人们的乘坐公交工具时间、驾驶私家车等红灯时间甚至在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成了典型的阅读/观看时间。
既然阅读/观看是现代人的“刚需”,那么期刊及其产业如何抓住这些“碎片”化的“刚需”,在媒体链上赢得自己的位置呢?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L.费德勒在其名著《大众传播学通论》中指出:“期刊一直把兴趣主要放在我们称为‘因果关系’上——解释社会及其各部分,预测发展趋势,并把零碎的事实联系起来,阐明新闻的意义。换言之,期刊是伟大的注释家。”如果说把“碎片”联系起来,使之具有“重心”,从而将阅读/观看转化为具有良好体验的精致化的阅读/观看,是期刊在消费方面的一个核心特点,那么,从微期刊、手机期刊、平板期刊、网络全文数据库等电子期刊,到传统的周刊、月刊等纸质期刊,它们在媒体链的不同环节上,去追求不同时空域限的“联系”“重心”“精致”,就必然是期刊在消费方面的重要发展趋势。
2011年,我国纸质期刊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态势:文摘类、时尚类、汽车类排名前三,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上,市场份额合计在50%以上。輥輰訛这些数据显然在实践上印证了期刊消费的趋势:追求有“重心”的精致化阅读/观看。
4.营销:把握“炫示”,契合新时代的符号性物我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物我关系已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古希腊的超越、欧洲中世纪的救赎及中国传统的和合,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以来的征服和占有,物的需求上升为人本质规定性;第二次是从人类进入消费社会以来,征服和占有又向“炫示”转变,物的功能性正让位于其符号性。
例如,一辆售价10万元的轿车和一辆售价100万元的轿车在载人基本功能方面几乎没有差别,其售价的天壤之别主要体现于标志不同社会身份等符号性表征。如果说媒介从来就与社会身份等符号性表征关系密切,那么期刊的情形如何呢?从“中商情报网”发布的“2011年11月杂志广告投放TOP10品牌”(依次为:香奈儿、欧莱雅、雅诗兰黛、兰蔻、玉兰油、克丽斯汀迪奥、安利雅姿、奥迪、梅塞德斯—奔驰、卡地亚)来看,均为高档化妆品及高级成衣、轿车、珠宝等奢侈品牌,可见,我国期刊产业已经走在了契合“炫示”这一新时代符号性物我关系的道路上。
5.产业链上的“热”关键词:多媒体期刊、开放获取、付费金字塔目前国际期刊界出现了一些“多媒体期刊”的新形式,如期刊电视、电视时尚新闻、让读者用纸质期刊来操控电视节目情节变化等模式,以及常年跟踪青少年成长的主动式电子期刊等。国内期刊界在多媒体期刊方面也动作频频,如2010年,家庭期刊集团推出国内第一本全媒体概念期刊《赢未来》,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平台,实现了纸质期刊、手机期刊、网络期刊的立体协同发展。
“开放获取”是指让学术文献通过网络供公众免费阅读。截至2010年9月,已有16个国家53个研究机构、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輥輱訛此概念在我国科技期刊界热度急升。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0》称,2009年实现“开放获取”后发行收入“略有下降”和“大幅下降”的期刊比例,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8.4%和6.8%。这表明在我国目前科技期刊运作模式下,“开放获取”对于期刊经营单位来说还是个有待考量的选项。
营销大师西斯•戈迪(SethGodin)认为,媒体内容存在一个4层次的“付费金字塔”。从下往上依次为:“免费内容”,任何人都可以消费,其目的通常是吸引注意力,为付费内容做铺垫;“大众内容”,成本低廉,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流行文化的引擎;“稀缺内容”,少见,因而价格更高;“预约内容”,很有限,因而价格昂贵。从期刊作为“连续”传播物的属性来看,其纸质形态的未来,显然主要在于做引领或顺应读者阅读期待的“预约内容”,而其新近延伸出的电子形态,至少也应做到“稀缺内容”以上,才更有希望在媒体链中生存并发展。另外,该理论也再次佐证了“开放获取”未必是期刊产业未来的中心运作模式。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