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浅析我国中小型期刊杂志社竞争策略

中国报告网讯:

中国网络出版市场竞争格局及盈利空间研究报告(2012-2016)

中国报刊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定位研究报告(2012-2016)

       导读:互联网兴起的时代,传统期刊杂志要想分得一杯羹已实属不易,在期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小型杂志社想在无硝烟的战争中求得生存更是难上加难。

       中小型期刊杂志社的抗风险能力低,尤其是受政策和市场经济影响大。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十二五”期间,停办一批规模小实力弱的出版单位和一批资质差、资不抵债、发展能力不足以及不符合国家有关办报办刊规定的报刊出版单位。近5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将减少5000家。这意味着我国期刊业将进行一次大洗牌,其目的是推出大的骨干企业和传媒集团,国家的初衷是好的,但这对中小期刊社无疑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挑战的同时当然存在着机遇,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培养“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的政策环境下,中小型期刊社也明确了发展方向。

       1.小而群。规模小导致抗风险能力低是中小型期刊社相比于大型期刊社所具有的一个显著不足。但中小期刊社可以借助地理上的优势,依据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弥补不足。将同类的中小型期刊社的生产经营能力聚集,能够降低时间消耗和经济成本,进而增加收益,提高中小型期刊社的抗风险能力。因此,这种“小而群”的中小期刊社运营模式可以改变单个中小期刊社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又可以利用生产经营同类期刊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规模经济”,有力带动中小型期刊社的发展。

       2.小而配。通过细分市场,对期刊出版流程进行分工,将中小型期刊社定位于大型期刊社的外包服务,与大型期刊社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协作关系,成为期刊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小期刊社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既有利于在协作中提高期刊社水平,保证质量,又可以节约成本,获得经济效益。

       笔者认为,在当前期刊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中小型期刊社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力争成为大型期刊社外包单位,提供某一个环节的配套服务,同时借助大型期刊社的品牌和资金优势,依靠“小而配”来发展和强大自身。

       3.小而特。在规模、资金、采编能力等方面,中小型期刊社和大型期刊社不能同日而语。“人有,我也有”的经营策略并不利于中小型期刊社。笔者认为,中小型期刊社应该通过特色和个性的经营理念,满足小众、特殊读者的需求,充分占有小批量、个性足、薄利的市场,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为生存另辟路径。以《咬文嚼字》为例,在创刊之初,正值期刊业繁荣兴起、语言几经更迭的年代,期刊业亟需一个查找、纠错的平台,《咬文嚼字》以此定位,成为当时期刊界的一个特色,引起了新闻出版业内的高度关注,同时发行量和收益也相当可观。
       4.小而新。期刊的竞争,不仅是服务、项目的竞争,更是内容的竞争,对中小型期刊社来讲更是如此。中小型期刊社在品牌影响力、广告投入等市场营销方面不占优势,只能依靠内容本身来吸引读者。以文摘类期刊《特别关注》为例。创刊之初,市面已有《读者》《青年文摘》《知音》等知名刊物,它们占据着文摘类期刊的大半江山,具有庞大而稳定的读者群和发行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文摘市场已经饱和,但此时《特别关注》的策划团队却逆流而上进军文摘市场,准确将期刊读者定位在男性、中年阅读群体上,他们紧紧抓住这一定位在文摘内容上独辟蹊径,最终成功分得一块颇有分量的蛋糕,发行量一路飙升至200万册。

       由此看来,中小型期刊杂志通过严谨的调研和细分市场,发现市场中的空白,通过开发新内容令期刊获得生机,不失为一条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小而才。首先,人才运用得当是期刊长远发展的关键。不同的人执行同样的策略结果可能相去甚远。一流的采编和营销队伍能办好一本期刊毋庸置疑,但对于中小型期刊社来讲,没有一流的资金实力,没有名牌效应,筹建一流的人才团队相对困难。这就要求中小型期刊社至少要有一位优秀的领头人。这位领头人不但要具备较高的编辑素养、敏锐的市场触觉,更要有全盘考量并决定期刊社的发展方向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在管理方面,不但要擅长独自作战,也要擅长率领团队作战。聚人心,懂得管理技巧在中小型期刊社尤为重要。

       其次,要善于借才。中小型期刊社在自己组建好的队伍困难的情况下,要善于向其他期刊社借才以降低成本、解决燃眉之急。如现在很多中小型期刊杂志社返聘一些阅历丰富的退休人员,不仅节约成本,更将这些人员多年的编辑经验和市场资源注入到期刊社,这对于中小期刊社来说是十分珍贵的。

       近几年,减少中小型期刊社数量,鼓励整合大型出版集团的大局已经确定。其间,将有众多中小期刊社关、停、并、转已是大势所趋。谁能首先认清形势、尽快转变思想、科学制订经营战略,谁将会获得宝贵的先机和市场主动权。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微短剧行业迈入“2.0时代” 高水平、精品化趋势正在加速

我国微短剧行业迈入“2.0时代” 高水平、精品化趋势正在加速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形式新颖、节奏明快,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时间利用习惯,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目前已有超七成用户已经养成了看微短剧的习惯。其中,36.19%的用户每天都看微短剧,38.15%的用户每周要看好几次。可见,观看微短剧已成为大部分用户文娱生活的重要一环。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网络剧行业生产持续提质减量发展 微短剧成热点 “台网”融合加速

我国网络剧行业生产持续提质减量发展 微短剧成热点 “台网”融合加速

2024年我国网络剧生产保持提质减量,备案量与新上线数量仍在不断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剧备案量为509部‌,相比2023年的561部减少了9.3%‌;备案集数为12378集,相比2023年的17035集减少了27%;新上线数量为166部,相比2023年的196部减少了15.31%。

2025年03月01日
智能投影行业:国补延续及车载显示渗透下需求将回升 低价竞争加剧 多品牌出海破局

智能投影行业:国补延续及车载显示渗透下需求将回升 低价竞争加剧 多品牌出海破局

2025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 2025 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延续 2024 年国补政策力度,并新增补贴品类。2025年,国内智能投影消费需求将有所回升,预计销售量达633.1万台,同比增长4.8%;销售额达110.8亿元,同比增长10.7%。

2025年02月27日
《哪吒2》火爆全球! 我国动画电影行业工业化流程、技术有大突破

《哪吒2》火爆全球! 我国动画电影行业工业化流程、技术有大突破

近年来,我国动画电影产量呈波动发展态势,票房收入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哪吒2》的爆火,让更多资本看到市场的可能,也凸显出我国动画电影市场迈向全球化的趋势,更是在其背后也展现出行业流程协作、技术升级等方面的突破,为电影产业发展及相关机构带来启示。

2025年02月18日
我国电视行业分析:出货量创新低 技术迭代、AI大模型等助力国产企业崛起

我国电视行业分析:出货量创新低 技术迭代、AI大模型等助力国产企业崛起

近几年,我国电视行业出货量持续创新低,开机率更是断崖式下跌。不过,外资电视品牌在国内市场持续承压,松下逐渐退出市场,而国产品牌在技术迭代、AI大模型等加持下,悄悄做大,海信成为行业领头羊。

2025年02月12日
内容供给不足致电影市场票房回落  "女性"、下沉市场等成行业新增量

内容供给不足致电影市场票房回落 "女性"、下沉市场等成行业新增量

2024年,由于内容供给严重不足、短剧、抖音等娱乐方式崛起,导致我国电影总票房缩水超百亿,观影人次下降至10.09亿,春节档则成为“全村最后的希望”。不过,我国电影市场也出现女性力量爆发、舞剧、演唱会等新的现象与趋势。因此,我国电影市场在内容端可以融合“二次元”、“演唱会电影”等形式,在宣发端可以深耕衍生品和仪式感,同

2025年01月18日
我国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 内容生态不断丰富

我国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 内容生态不断丰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和社交方式。各大平台纷纷推出网络直播功能,使得内容生态不断丰富,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直播行业进行规范管理,使得行业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2025年01月17日
从小红书成TikTok用户“新宠”浅析全球社交媒体市场现状 中国已成全球重要市场

从小红书成TikTok用户“新宠”浅析全球社交媒体市场现状 中国已成全球重要市场

近日,在美国TikTok禁令的阴影下,国内社交平台小红书突然迎来了超过70万的"TikTok难民",成TikTok用户“新宠”。随着TikTok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迅速登上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榜第一。截止2024年1月15日下午16点,“tiktokrefugee”话题浏览量已达3.8亿次,讨论超800万,且该数据还在增长

2025年01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