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某化妆品品牌在媒体上打出了“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语,让公众在大跌眼镜的同时,也难免生出几分唏嘘。北大一位化学教授迅速作出反应,公开抨击道:以“我们恨化学”为噱头,是反科学、破坏化学教育。随后,中国化学会要求,相关媒体撤销该广告并致歉,同时制作并播放宣传化学正面形象的公益广告,弥补已造成的恶劣影响。这几天,笔者也听到了业界不少人士对这则广告的不屑。对于这款“坏广告”,化工行业不应低估其所产生的恶劣影响,理应站出来反对。
日前,某化妆品品牌在媒体上打出了“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语,让公众在大跌眼镜的同时,也难免生出几分唏嘘。北大一位化学教授迅速作出反应,公开抨击道:以“我们恨化学”为噱头,是反科学、破坏化学教育。随后,中国化学会要求,相关媒体撤销该广告并致歉,同时制作并播放宣传化学正面形象的公益广告,弥补已造成的恶劣影响。这几天,笔者也听到了业界不少人士对这则广告的不屑。对于这款“坏广告”,化工行业不应低估其所产生的恶劣影响,理应站出来反对。
“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语,旨在宣称该化妆品不含化学成分。但化妆品本就属于日化行业,常识告诉我们,没有化学,就没有化妆品,所谓植物成分萃取提纯的过程,其实也是化学的一种转化方式。用尽了化学手法,又美其名曰“恨化学”,让人难以理解,称其为“反科学”一点也不冤枉。
在这里,笔者不禁要问一句,我们凭什么恨化学?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的学科,是创造新分子和构建新物质的根本手段,是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一门中心科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化学在百年来支撑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不可能离开化学。联合国特意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并以“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作为国际化学年的主题,已充分肯定了化学的作用,彰显了化学的地位。
这些年来,受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个别无良商家的违法行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化学的声誉。加之监管缺失,一部分消费者对原本正常的化学添加行为产生了怀疑。但这并非化学和化工的过错,错在少数无良商家将化学品用错地方、错在部分监管部门不作为。以食品为例,添加剂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可以防止变质、改善感官、保持营养、方便供应。不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还是欧盟、美国和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合法地位都给予确定。当然,食品安全本身应是基于严格标准之上的,如果将少数人的不法行为作为“反化学”的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或许,这则广告从营销策略的角度,迎合了目前社会中的一种普遍情绪――越是纯天然、原生态的东西,才越安全、越优质,尤其在食品、化妆品这样的领域。换句话说,这样的宣传之所以出现,说明类似“我们恨化学”的观念,是存在市场基础的,比如我国近年来在多地发生的PX事件。由此看来,社会上对化学的误解存在一定的土壤,这需要包括政府、行业、媒体以及公众在内的各方主动应对,积极化解。
当然,消费者或基于安全的考虑,或出于对返璞归真的追求,选择纯天然产品无可厚非。但商家若因此就以产品纯天然、甚至“反化学”为幌子和噱头,蒙骗消费者,损害化学声誉,则显然涉嫌虚假宣传,甚至触犯法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对于化学应用的规范,肯定将是一个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过程。当下,化工行业正在开展的“美丽化工”行动,就是这样一个倡导行业自律、树立正面形象的自觉行为。
这个事件同时告诉我们,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素养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众媒体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个领域,公众媒体责无旁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