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付费音频需求提升 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中国音频行业市场调查及未来五年投资定位分析报告
 

  据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电台整体用户规模达2.26亿,预计至2019年,中国移动电台用户规模预计将超过3亿。

  目前,以喜马拉雅FM的付费音频、罗辑思维的App“得到”、知乎“live”等为代表的平台,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内容付费模式,并吸引了一批付费用户,内容付费成为各大平台积极布局的领域。有业内人士称,现在基本形成了得到、喜马拉雅、知乎、分答“四国大战”的小格局。

  而大众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对知识产权成果态度,也形成了从“为什么”到“理所应当”的转变。

  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付费音频的需求提升,有助于行业实现市场价值。”研究员邹志丹说,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突破5亿,移动音频行业渗透率超过50%,各应用平台移动音频App累计下载量破10亿次。设备月活跃度平均值大于5000万台,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认为,既然是付费的内容,既然涉及内容问题,就是一个传统的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

  “我认为知识产权问题还是要从大方面来看,不仅仅是付费内容,而是我们国家司法保护的问题。这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且在立法上、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包括成立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庭等,已经是一个标配,这个应该是大的进步。”董毅智表示,而且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新的维权例子,比如最近会发现网上音乐版权的问题保护非常完善,已经到了基本上很少有侵权的存在。

  “客观地讲,就是我们想搜索一个不需要付费的音乐作品已经很难了。用高晓松的话说就是‘终于音乐版权时代到来了,我们可以靠自己的作品来生活’。”董毅智说,但是在内容上或者在视频教育上,可能做得并没有完全到位。比如前段时间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出现的盗版问题。因此版权保护以及付费的这个过程是逐步完善的。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并且进一步的走向‘中国自造’,音频上的内容付费是一个大的进步。”董毅智认为。

  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高收入人群规模扩大。消费升级带动付费音频的市场价值提升,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邹志丹在接受《法人》时说道,市场空间大主要体现在用户规模扩张的速度上,而行业变现能力的提升才是行业市场价值的真正体现。用户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决定了行业业务收入,才真正意味着付费音频的市场价值与潜在空间巨大。

  但是,邹志丹同时认为,目前变现率较低、免费用户占比较大,尽管付费用户比重增长上升空间大,但提速并不明显。

  董毅智同时说:“我认为首先要明确,付费音频市场或者说是付费的内容市场,本来就是存在的,并不是什么稀有的模式。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为教育的内容去付费,比如我们听课,看一些课件,早期可能买一些录像或者录音产品。这些是很正常的,在好多年前就有。”

  董毅智认为,国外可能几十年就有相关市场。中国国内起步相对晚一些,至少在一二十年前也已存在了,比如说最开始的疯狂英语、新东方等一些音频产品,很多人都曾为这些内容付费。

  “所以我首先强调一点,这不是什么创新,它只是一种新的模式。”董毅智进一步强调,就音频的盈利方式而言,App依靠广告进行盈利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但广告却是听众所不喜欢的,而付费音频并不是只有音频软件这一条出路。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内容服务,说到底还是原创为本。其次是真实、有价值的内容,因此还是要明确客户的需求在哪儿。”董毅智进一步举例说,就像是在学车时驾校的选择上,市面上提供驾驶教育的平台很多,重点在于能不能找到真正专业的人去教你开车。

  “所以,无论是音频、视频或者文字,如果这内容做得不够专业、不够实用,只是照本宣科,还会有价值吗?”董毅智强调,“我觉得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做的这个东西对消费者真的是有益的、有用的,那么自然就会有人愿意为它付费,也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

  依旧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行业朝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推出免费内容吸引用户,增加流量,培养用户黏性,重点是高价值的付费音频内容和高端用户。对消费群体重点划分,精准推送内容。”研究员邹志丹在接受《法人》时对音频市场如此建议道。

  董毅智则认为,音频市场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不必操之过急,不要运用互联网一些抓钱的模式,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然后伤害用户,想通过垄断来赚钱。

  董毅智同时建议道,每个相关的公司和品牌应该做出自己的特色,包括每个创作者、每个团队,涉及内容创新就应该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因为内容是需要积累的,包括从业者以及团队的组建都需要循序渐进地来进行,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音频内容并不是像互联网那样速食性质的。

  董毅智建议,做内容的平台,应该做好平台的本分,不能收费之后服务跟不上,圈人或者是恶意打市场,不能只靠做噱头来发展,平台要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为他们的用户服务。

  他进一步表示,现在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每个人对知识的渴望都是很强烈的。平台能不能做好自己的本分,真正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下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

  多位专家建议,对内容平台来说,内容为王是始终要把握的重点。面对未来的竞争,平台要做自己原创的东西,把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想要进步你就要付出代价。

  “我们已经过了改革开放前30年那种野蛮发展的阶段,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真真正正回到商业的本源,或者做到自己行业真正的本质。平台要真正有能力做自己专业的东西,当然,可以去推广,可以有吸引力。”董毅智最后建议道,商业运营者要有底线原则,一切挑战市场、挑战用户底线,一切无视客户需求、想抄近路的人,都会面临自己种下的苦果。商业的运转要遵守基本的商业规则,包括法律的底线。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直播电商行业: AI成下半场关键变量 “强者愈强、弱者淘汰” 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

直播电商行业: AI成下半场关键变量 “强者愈强、弱者淘汰” 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

近年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消费者对直播购物体验的偏好增强、以及直播电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国直播电商行业延续高景气度,交易规模呈现了爆炸性增长。到目前,直播购物的热潮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直播电商交易规模达到 4.9 万亿元,同比增速 35.2%,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

2025年04月11日
资本寒冬来袭!我国民营影视行业竞争将重新洗牌 多家企业尝试转型

资本寒冬来袭!我国民营影视行业竞争将重新洗牌 多家企业尝试转型

广电总局发布《电影管理条例》等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注入影视制作、放映、演艺等文化行业,民营影视行业迎来发展契机。然而,由于“票补”减少、现象级电影数量不足、银幕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耗尽等因素影响,我国民营影视行业资本寒冬来袭,多家民营影视企业利润、市值大幅度缩水,市场将重新洗牌,多家企业纷纷尝试转型。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微短剧行业迈入“2.0时代” 高水平、精品化趋势正在加速

我国微短剧行业迈入“2.0时代” 高水平、精品化趋势正在加速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形式新颖、节奏明快,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时间利用习惯,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目前已有超七成用户已经养成了看微短剧的习惯。其中,36.19%的用户每天都看微短剧,38.15%的用户每周要看好几次。可见,观看微短剧已成为大部分用户文娱生活的重要一环。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网络剧行业生产持续提质减量发展 微短剧成热点 “台网”融合加速

我国网络剧行业生产持续提质减量发展 微短剧成热点 “台网”融合加速

2024年我国网络剧生产保持提质减量,备案量与新上线数量仍在不断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剧备案量为509部‌,相比2023年的561部减少了9.3%‌;备案集数为12378集,相比2023年的17035集减少了27%;新上线数量为166部,相比2023年的196部减少了15.31%。

2025年03月01日
智能投影行业:国补延续及车载显示渗透下需求将回升 低价竞争加剧 多品牌出海破局

智能投影行业:国补延续及车载显示渗透下需求将回升 低价竞争加剧 多品牌出海破局

2025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 2025 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延续 2024 年国补政策力度,并新增补贴品类。2025年,国内智能投影消费需求将有所回升,预计销售量达633.1万台,同比增长4.8%;销售额达110.8亿元,同比增长10.7%。

2025年02月27日
《哪吒2》火爆全球! 我国动画电影行业工业化流程、技术有大突破

《哪吒2》火爆全球! 我国动画电影行业工业化流程、技术有大突破

近年来,我国动画电影产量呈波动发展态势,票房收入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哪吒2》的爆火,让更多资本看到市场的可能,也凸显出我国动画电影市场迈向全球化的趋势,更是在其背后也展现出行业流程协作、技术升级等方面的突破,为电影产业发展及相关机构带来启示。

2025年02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