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9 月 14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2016 年 8 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导读:9 月 14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2016 年 8 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8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9487 亿元,同比多增 1391 亿元,由于 7 月贷款增量较低,8 月新增贷款回升符合预期,但结构依然堪忧。

      参考《2016-2022年中国消费贷款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新增人民币存贷款大幅回升 贷款结构依然堪忧

      8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9487 亿元,同比多增 1391 亿元,由于 7 月贷款增量较低,8 月新增贷款回升符合预期,但结构依然堪忧。环比看,居民贷款端短贷小幅回升,按揭依然是投放主力;对公贷款端中长期贷款出现小幅负增长,预计与地方债务置换有关;票据出现明显回升,有效需求依然偏弱。考虑到下半年货币政策趋于稳健,银行贷款投放节奏趋缓,经济持续 L型筑底,预计贷款增速放缓,结构较难出现大的改善。

      8 月人民币存款增加 1.78 万亿元,同比多增 1.72 万亿元,主要由于企业存款大幅回升,加之 M1 依然处于高位,显示企业持币待投资金较为充足,亦可间接反映当前贷款有效需求弱化的局面。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487亿元,同比多增1391亿元,由于7月贷款增量较低,8月新增贷款回升符合预期,但结构依然堪忧。环比看,居民贷款端,短贷小幅回升,按揭依然是投放主力;对公贷款端中长期贷款出现小幅负增长,预计与地方债务置换有关;票据出现明显回升,有效需求依然偏弱。考虑到下半年货币政策趋于稳健,银行贷款投放节奏趋缓,经济持续L型筑底,预计贷款增速放缓,结构较难出现大的改善。8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78万亿元,同比多增1.72万亿元,主要由于企业存款大幅回升。

图1:新增人民币存款大幅回升(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对公中长贷负增长预计受债务置换影响 票据增量上升

      从新增贷款结构看,1、8 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 6755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 1469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5286 亿元。2、企业贷款端,8 月企业贷款增加 983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1172 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 8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 2235 亿元。居民贷款端,按揭依然是投放主力;短贷小幅回升,预计与小微贷款不良风险企稳,消费与信用卡贷款持续增长有关。对公贷款端中长期贷款出现小幅负增长,预计与地方债务置换有关。

      整体看,8 月中长期贷款占比回落,企业贷款中票据增量明显增加,显示贷款有效需求依然较弱。从新增存款结构看,8月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均明显回升。8月住户存款增加413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3800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80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185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量环比大幅增加,且M1依然处于高位,显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持币待投资金较为充足,亦可间接反映当前贷款有效需求弱化的局面。

      从新增存款结构看,8月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均明显回升。8月住户存款增加413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3800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80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185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量环比大幅增加,且M1依然处于高位,显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持币待投资金较为充足,亦可间接反映当前贷款有效需求弱化的局面

 M1 高位环比微降 央行引导银行间利率小幅回升

      8 月末,M2 同比增长 11.4%,环比高 1.2%,同比低 1.9%;M1 同比增长 25.3%,环比低 0.1%,同比高 16.0%。M1M2 剪刀差为 13.9%,环比小幅下降,剪刀差依然处于历史高位。由于去年 7 月救市资金大规模投放造成基数较高,M2 受基数原因环比改善,同比继续处于下降通道。8 月下旬央行重新开启 14 天逆回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银行间利率小幅回升,从而提高银行资金综合成本,市场普遍预期与推动金融体系降杠杆、防范金融风险有关。

      2016年1-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75万亿元,同比多增1.10万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969亿元,同比多增21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70亿元,同比多增690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432亿元,同比多增23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736亿元,同比多增41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77亿元,同比少减120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增加3306亿元,同比多185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075亿元,同比多596亿元。社融结构调整符合政策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严控票据风险的导向。

资料来源: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新政松绑? 引进剧、积压剧等或将激发我国电视剧行业市场活力

新政松绑? 引进剧、积压剧等或将激发我国电视剧行业市场活力

同时,电视剧集数也自2019年起逐年减少,至2024年降至较低水平,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这一态势。这标志着电视剧市场正从高速增长期转向调整阶段,可能受到政策调控、市场需求变化以及行业发展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2025年08月23日
资本、技术、政策齐发力 我国AI短剧行业爆发风口已现 抖音、快手重点布局

资本、技术、政策齐发力 我国AI短剧行业爆发风口已现 抖音、快手重点布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观众对娱乐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政策扶持以及抖音、快手、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入局,我国短剧行业快速爆发,并且伴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迭代及AI动漫短剧等新形态兴起,AI短剧市场迎来新一轮密集上线。与此同时,平台重金押注、资本热钱涌入、技术加速迭代、创作者大量入场、政策“补”力,AI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风

2025年08月14日
抖音、快手、B站相继入局 我国动漫短剧行业规模尚小 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抖音、快手、B站相继入局 我国动漫短剧行业规模尚小 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观众对娱乐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政策扶持以及抖音、快手、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入局等因素驱动下,我国短剧行业市场快速爆发,低成本的动漫短剧成为行业新趋势。当前,九州、快手、抖音、B站等平台纷纷发力,投放量与收益可观。我国动漫短剧行业规模尚小,受众群体庞大,但素材量快速增加。不过,我国动漫短剧行

2025年08月06日
《歌手2025》焕发新活力 我国音乐综艺行业诸多困境仍存 但市场前景也仍可观

《歌手2025》焕发新活力 我国音乐综艺行业诸多困境仍存 但市场前景也仍可观

《歌手2025》《我们的歌》《时光音乐会》等卫视音乐节目强势回归,《音乐缘计划》《有歌2024》等原创音乐节目也异军突起,赢得较好口碑,为音乐综艺市场激发新活力。整体来看,我国音乐综艺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的爆发期,进入深度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尽管面临创新瓶颈、因果逻辑错误、成本压力等多重挑战,但其作为文化娱乐消费重

2025年06月12日
“爱优腾”各出“短”招 我国剧集行业持续提质减量 未来市场或将朝向两极分化

“爱优腾”各出“短”招 我国剧集行业持续提质减量 未来市场或将朝向两极分化

2024年,我国剧集市场提质减量持续,新剧综合表现提升。2025年Q1,我国剧集市场进入降速期,长视频平台共上新126部剧,同比减少10部,其中腾讯视频上新27部,同比减少14部,主要因为库存剧缩减,新剧仍保持稳定上新。同时,在用户注意力愈发稀缺,对剧集内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去冗长、短篇化趋势日益凸显。不过,长视频平

2025年04月22日
吸金能力减弱 我国综艺行业产量稳中下降 市场未来该如何发展?

吸金能力减弱 我国综艺行业产量稳中下降 市场未来该如何发展?

由于综艺并未给足观众新鲜感,大量节目题材重复,综N代占比过高,普遍沿用过往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得综艺行业产量稳中下降,网络综艺数量不断挤占电视综艺市场份额。同时,在短视频、微短剧等内容崛起及市场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品牌投放综艺越来越谨慎与苛刻。而且,我国综艺市场出现新综艺打不出声量,老综艺一味复制粘贴模

2025年04月18日
直播电商行业: AI成下半场关键变量 “强者愈强、弱者淘汰” 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

直播电商行业: AI成下半场关键变量 “强者愈强、弱者淘汰” 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

近年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消费者对直播购物体验的偏好增强、以及直播电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国直播电商行业延续高景气度,交易规模呈现了爆炸性增长。到目前,直播购物的热潮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直播电商交易规模达到 4.9 万亿元,同比增速 35.2%,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

2025年04月11日
资本寒冬来袭!我国民营影视行业竞争将重新洗牌 多家企业尝试转型

资本寒冬来袭!我国民营影视行业竞争将重新洗牌 多家企业尝试转型

广电总局发布《电影管理条例》等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注入影视制作、放映、演艺等文化行业,民营影视行业迎来发展契机。然而,由于“票补”减少、现象级电影数量不足、银幕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耗尽等因素影响,我国民营影视行业资本寒冬来袭,多家民营影视企业利润、市值大幅度缩水,市场将重新洗牌,多家企业纷纷尝试转型。

2025年04月0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