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年微博营业收入及视频直播市场情况分析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公布的微博2016年财报显示,2016全年,微博总营业收入43.83亿元,较2015年增长45%,净利润同比增长180%。2016年12月,微博视频的日均播放量相比上年同期增长713%。短视频正在成为互联网流量的新入口,也帮助微博交出了一份震惊业界的成绩单。

        视频和直播业务是2016年的爆发点。微博曾经做过调查,视频内容的“涨粉”效果明显高于文字内容,因此,视频业务得到了微博的大力扶持。2016年,微博和超过200家的视频自媒体机构达成合作,头部用户日均发布短视频的数量实现了超过200%的增长。

 

 

        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2015年12月微博移动端DAU达9400万,第四季度微博上的日均视频浏览量较前一季度增长53%。2015年微博的流量继续保持增长,这得益于对社交、移动和视频相互结合的重视。

  以央视为例。去年第四季度,央视在微博上累计发布了6920条视频,并发起379场直播,相比上一季度的数量明显提升。2017年跨年夜,微博与5家主流电视台进行了跨年晚会的直播合作,观看总人次超过2000万,微博互动总量超过4000万。

        在微博重点发力的体育赛事方面,短视频同样是合作的重点。2016年12月,NFL与微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第一个在微博上直播赛事的体育联盟。此后,“超级碗”相关短视频在微博上24小时内播放量高达8841.6万,实现了比赛精彩内容的广泛传播,帮助NFL显著提升了中国市场的知名度。“超级碗”比赛当天,微博上有关本届赛事的话题新增阅读量近9亿,其中46.72%的用户是第一次关注“超级碗”。

        与此同时,微博还加强了与其他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合作。目前,微博已和优酷打通视频分享模式,用户在微博上可以直接观看从优酷分享过来的短视频内容,优酷则获得大量的用户导流。2016年12月,微博上来自优酷的视频分享量相比当年9月增长了19%。

        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助推微博用户数量创下新高。自上市以来,微博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连续11个季度保持了30%以上的同比增长。截至2016年底,微博月活跃用户全年净增长7700万,至3.13亿,移动端占比90%。同时,微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第四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运营利润率达到35%。

        此外,根据最新发布的《2016微博用户发展报告》,目前,30岁以下青年群体在微博用户中占比达到80%以上,二、三线城市用户已占据微博整体用户的半壁江山,四线及以下用户占比也达到30%。他们的关注重点与微博能提供的娱乐、网红和社会新闻等内容契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39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也指出,作为社交媒体,得益于名人明星、网红及媒体内容生态的建立与不断强化,以及在短视频和移动直播上的深入布局,微博用户使用率持续回升达37.1%。而在去年,这一数据还仅为33.5%。

        在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与内容生态持续完善的基础上,微博的商业化也迎来了爆发。2016年第三季度,微博广告营收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到了去年四季度,微博广告营收进一步增长到12.91亿元,同比上涨55%,其中来自于移动端的比例高达68%。此外,微博品牌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49%,再次超过中小广告的增速,这表明微博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

        “全年营收超过10亿美元,这对整个新浪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浪董事长兼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表示,微博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社交平台价值,凭借强大的网络效应以及不断巩固的内容生态系统,微博正在互联网空间内构建一个更为互通、资讯丰富和更具吸引力的社交群体。

        在未来几年中,微博将继续吸引广告主的预算。这一判断主要基于微博在KOL,也即关键意见领袖方面的影响力。KOL是个营销学上的概念,通常被定义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手段。

        凭借KOL思路,目前,摩根大通已将2017年6月的目标股价调高至74美元。而就在财报发出前一天,微博股价收盘报58.09,市值达12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个体量,比母公司新浪几乎要高出一倍。

        如今微博风光无限,但是并不是没有对手。有专家提及这方面时特别讲到了今日头条。由于二者都是基于UGC模式的平台,支持图文、视频、投票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许多微博大V也开设了头条号。要避免二者的同质化竞争,保持微博营收指标持续向好的态势,还需要继续寻找新的“爆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直播电商行业: AI成下半场关键变量 “强者愈强、弱者淘汰” 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

直播电商行业: AI成下半场关键变量 “强者愈强、弱者淘汰” 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

近年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消费者对直播购物体验的偏好增强、以及直播电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国直播电商行业延续高景气度,交易规模呈现了爆炸性增长。到目前,直播购物的热潮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直播电商交易规模达到 4.9 万亿元,同比增速 35.2%,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

2025年04月11日
资本寒冬来袭!我国民营影视行业竞争将重新洗牌 多家企业尝试转型

资本寒冬来袭!我国民营影视行业竞争将重新洗牌 多家企业尝试转型

广电总局发布《电影管理条例》等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注入影视制作、放映、演艺等文化行业,民营影视行业迎来发展契机。然而,由于“票补”减少、现象级电影数量不足、银幕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耗尽等因素影响,我国民营影视行业资本寒冬来袭,多家民营影视企业利润、市值大幅度缩水,市场将重新洗牌,多家企业纷纷尝试转型。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微短剧行业迈入“2.0时代” 高水平、精品化趋势正在加速

我国微短剧行业迈入“2.0时代” 高水平、精品化趋势正在加速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形式新颖、节奏明快,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时间利用习惯,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目前已有超七成用户已经养成了看微短剧的习惯。其中,36.19%的用户每天都看微短剧,38.15%的用户每周要看好几次。可见,观看微短剧已成为大部分用户文娱生活的重要一环。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网络剧行业生产持续提质减量发展 微短剧成热点 “台网”融合加速

我国网络剧行业生产持续提质减量发展 微短剧成热点 “台网”融合加速

2024年我国网络剧生产保持提质减量,备案量与新上线数量仍在不断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剧备案量为509部‌,相比2023年的561部减少了9.3%‌;备案集数为12378集,相比2023年的17035集减少了27%;新上线数量为166部,相比2023年的196部减少了15.31%。

2025年03月01日
智能投影行业:国补延续及车载显示渗透下需求将回升 低价竞争加剧 多品牌出海破局

智能投影行业:国补延续及车载显示渗透下需求将回升 低价竞争加剧 多品牌出海破局

2025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 2025 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延续 2024 年国补政策力度,并新增补贴品类。2025年,国内智能投影消费需求将有所回升,预计销售量达633.1万台,同比增长4.8%;销售额达110.8亿元,同比增长10.7%。

2025年02月27日
《哪吒2》火爆全球! 我国动画电影行业工业化流程、技术有大突破

《哪吒2》火爆全球! 我国动画电影行业工业化流程、技术有大突破

近年来,我国动画电影产量呈波动发展态势,票房收入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哪吒2》的爆火,让更多资本看到市场的可能,也凸显出我国动画电影市场迈向全球化的趋势,更是在其背后也展现出行业流程协作、技术升级等方面的突破,为电影产业发展及相关机构带来启示。

2025年02月18日
我国电视行业分析:出货量创新低 技术迭代、AI大模型等助力国产企业崛起

我国电视行业分析:出货量创新低 技术迭代、AI大模型等助力国产企业崛起

近几年,我国电视行业出货量持续创新低,开机率更是断崖式下跌。不过,外资电视品牌在国内市场持续承压,松下逐渐退出市场,而国产品牌在技术迭代、AI大模型等加持下,悄悄做大,海信成为行业领头羊。

2025年02月12日
内容供给不足致电影市场票房回落  "女性"、下沉市场等成行业新增量

内容供给不足致电影市场票房回落 "女性"、下沉市场等成行业新增量

2024年,由于内容供给严重不足、短剧、抖音等娱乐方式崛起,导致我国电影总票房缩水超百亿,观影人次下降至10.09亿,春节档则成为“全村最后的希望”。不过,我国电影市场也出现女性力量爆发、舞剧、演唱会等新的现象与趋势。因此,我国电影市场在内容端可以融合“二次元”、“演唱会电影”等形式,在宣发端可以深耕衍生品和仪式感,同

2025年01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