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网红经济特点、变现方式及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网红经济是KOL(Key Opinion Leader)人群基于广告主营销目标制定传播策略、形成行业洞察,与品牌商共建内容并传播分发以精准触达目标消费群、实现有效市场销售反馈的内容营销手段。

        2019年,我国成年消费者于各类媒体花费时间日均超6小时,其中数字媒体平台用时约占5O%以上。KOL人群以数字媒体为主要宣传工具,可对数字媒体用户消费习惯产生核心影响力,网红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根据KOL账户粉丝规模不同,网红营销模式可分为超级、中级、小型及迷你四种模式,品牌商根据自身销售目标、品牌元素特性、KOL共性选择不同营销模式。

网红模式分类及特点

比对维度

超级网红

中级网红

小型网红

迷你网红

关键驱动因素

多数为经验丰富的品牌代言人;配备专业管理团队;可对品牌产生规模化影响

相对超级KOL合作度更高;粉丝群规模较大

网红经济内容更具针对性;营销活动价格优惠明显

适用于小众市场;KOL精力、时间管理难度较低;可与客户达成个人化联系

粉丝量

50万人以上

10万人-50万人

1万人-10万人

1千人-1万人

局限

合作费用较高;KOL高曝光降低消费者参与度;品牌商影响力具备决定性作用

品牌需求增加KOL竞争度;消费者对KOL要求更趋差异化;粉丝生活态度转化较快

KOL时间、精力要求更高;KOL对品牌影响力较小;品牌风格选择局限性较强

粉丝规模小,推广范围有限;KOL内容创作难度较高,资源有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广告营销和电商变现是当下网红经济的主要变现方式,网红经济商业变现主要来自于C端和B端,C端主要以电商变现、直播变现、内容付费、衍生品销售为主;B端则是来自于广告主和媒体平台的资金支持。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以广告营销、电商形势变现的网红经济占比较高,分别达98.9%、96.6%,其次是平台补贴,占比达34.1%。

2019年我国网红经济变现方式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网红经济行业产业链由上游品牌商、工厂、经销商等供货商,中游各类KOL搜索引擎、KOL机构、KOL账户,下游流量入口、消费者以及周边系统服务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物流服务供应商构成。中游网红经济主体商业赋能能力增强,与第三方机构协作加深。

        网红经济行业产业链上游情况:上游供应链决定KOL营销产业链顺利运作;上游品牌商通过KOL营销产业链节省推广成本;上游工厂与KOL营销主体建立订单;KOL营销行业发展驱动上游供应链简化、整合;上游供应链改进速度持续加快。

        网红经济行业产业链中游情况:中游KOL搜索引擎、KOL孵化平台在商业模式方面存在共生机会,KOL孵化平台可依托资源广度迅速吸引、抢占上游资源。

中游KOL与品牌主合作模式分析

对比维度

直采KOL账户

KOL搜索引擎

KOL孵化平台

优势

KOL主体与消费者之间内容沟通路径短;KOL对品牌商需求了解度较高;操作模式较为灵活

通过系统化展示提高内容有效性;价格透明度较高;大数据技术提高KOL与品牌商适配度;中小型KOL资源丰富成本可控

平台可基于资金等资源采取更合适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合作资源丰富,可匹配品牌商需求;稳定资金链降低合修风险

劣势

单向内容连接所需沟通成本较高,KOL销售率增长有限;前期与品牌商沟通时间成本较高;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价格透明度低

头部KOL、名人KOL矩阵资源不足,粉丝覆盖面有限;模式化显著,针对性客户服务能力有限

平台需孵化KOL并设置KOL分成模式,运营成本升高;跨平台运营能力受到限制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zlj)

        网红经济行业产业链下游情况:我国网红经济下游流量入口、潜在粉丝社群仍具红利开拓空间,下游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参阅我们的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中国网红经济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研究

        《2020年中国网红经济行业前景分析报告-市场现状调查与发展战略规划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漫剧元年”:AI技术突破驱动成本革命 巨头入场引爆精品化竞争

2025年“漫剧元年”:AI技术突破驱动成本革命 巨头入场引爆精品化竞争

随后进入2025年,随着AI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漫剧的制作效率、降低成本,更推动行业进入加速扩张新阶段。上半年,漫剧市场延续高速扩容态势:近半年抖音上新3000部,环比增长6倍,周均在投剧目超110部;用户端活跃度显著提升,播放量与点赞量复合增长率分别达92%和105%。

2025年11月07日
中老年群体消费潜力释放 演唱会行业规模明显扩容 市场呈现与文旅深度融合趋势

中老年群体消费潜力释放 演唱会行业规模明显扩容 市场呈现与文旅深度融合趋势

演唱会市场的繁荣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市场供需两旺,但行业内仍缺乏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主办方,市场呈现地域性强、分散化的特点。

2025年10月30日
新政松绑? 引进剧、积压剧等或将激发我国电视剧行业市场活力

新政松绑? 引进剧、积压剧等或将激发我国电视剧行业市场活力

同时,电视剧集数也自2019年起逐年减少,至2024年降至较低水平,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这一态势。这标志着电视剧市场正从高速增长期转向调整阶段,可能受到政策调控、市场需求变化以及行业发展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2025年08月23日
资本、技术、政策齐发力 我国AI短剧行业爆发风口已现 抖音、快手重点布局

资本、技术、政策齐发力 我国AI短剧行业爆发风口已现 抖音、快手重点布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观众对娱乐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政策扶持以及抖音、快手、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入局,我国短剧行业快速爆发,并且伴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迭代及AI动漫短剧等新形态兴起,AI短剧市场迎来新一轮密集上线。与此同时,平台重金押注、资本热钱涌入、技术加速迭代、创作者大量入场、政策“补”力,AI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风

2025年08月14日
抖音、快手、B站相继入局 我国动漫短剧行业规模尚小 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抖音、快手、B站相继入局 我国动漫短剧行业规模尚小 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观众对娱乐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政策扶持以及抖音、快手、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入局等因素驱动下,我国短剧行业市场快速爆发,低成本的动漫短剧成为行业新趋势。当前,九州、快手、抖音、B站等平台纷纷发力,投放量与收益可观。我国动漫短剧行业规模尚小,受众群体庞大,但素材量快速增加。不过,我国动漫短剧行

2025年08月06日
《歌手2025》焕发新活力 我国音乐综艺行业诸多困境仍存 但市场前景也仍可观

《歌手2025》焕发新活力 我国音乐综艺行业诸多困境仍存 但市场前景也仍可观

《歌手2025》《我们的歌》《时光音乐会》等卫视音乐节目强势回归,《音乐缘计划》《有歌2024》等原创音乐节目也异军突起,赢得较好口碑,为音乐综艺市场激发新活力。整体来看,我国音乐综艺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的爆发期,进入深度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尽管面临创新瓶颈、因果逻辑错误、成本压力等多重挑战,但其作为文化娱乐消费重

2025年06月12日
“爱优腾”各出“短”招 我国剧集行业持续提质减量 未来市场或将朝向两极分化

“爱优腾”各出“短”招 我国剧集行业持续提质减量 未来市场或将朝向两极分化

2024年,我国剧集市场提质减量持续,新剧综合表现提升。2025年Q1,我国剧集市场进入降速期,长视频平台共上新126部剧,同比减少10部,其中腾讯视频上新27部,同比减少14部,主要因为库存剧缩减,新剧仍保持稳定上新。同时,在用户注意力愈发稀缺,对剧集内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去冗长、短篇化趋势日益凸显。不过,长视频平

2025年04月22日
吸金能力减弱 我国综艺行业产量稳中下降 市场未来该如何发展?

吸金能力减弱 我国综艺行业产量稳中下降 市场未来该如何发展?

由于综艺并未给足观众新鲜感,大量节目题材重复,综N代占比过高,普遍沿用过往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使得综艺行业产量稳中下降,网络综艺数量不断挤占电视综艺市场份额。同时,在短视频、微短剧等内容崛起及市场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品牌投放综艺越来越谨慎与苛刻。而且,我国综艺市场出现新综艺打不出声量,老综艺一味复制粘贴模

2025年04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