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3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市场发展概况

       导读:2013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市场发展概况。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西铁城手表的首例外商广告1。随后,全国各地地方电视台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组建广告科。

       观研天下在《中国媒体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2014-2018)》中显示,中国广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在商业发达的城市,催生了最为典型的早期的幌子广告——“望子”。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上》写道“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著然不售”,其意为“升起幌子广告既有酒出售,降下幌子广告既无酒出售1”。

       在新中国建国之后,我国广告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至1965年的恢复阶段;1966年至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9年至今的发展阶段。

       在1965年之前的恢复阶段,我国的广告市场是在夹缝中恢复,缓慢发展。从媒介来看,《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大众日报》等253种报纸从建国初开始创刊、复刊,并陆续刊登广告;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83座城市广播电台在建国不久就开设了广告节目2。

       但从1966年开始,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广告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遭到了“毁灭性”打击。1978年12月,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起,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国广告业随即迎来发展的新机遇。而在1979年之后,我国广告市场的发展也可以细分为四个阶段,即恢复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

       1979年—1991年的恢复阶段:197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播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要求各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开展广告业务。同年,《文汇报》发表文章《为广告正名》,《天津日报》在全国率先恢复了报纸的商业广告;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西铁城手表的首例外商广告1。随后,全国各地地方电视台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组建广告科。从此至1991年的12年之间,我国的广告市场实现了从停滞到复兴的恢复阶段,此阶段具体数据详见表1-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1992年—1997年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借助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契机,中国广告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1992年之后,国家改变了对广告企业的限制,允许各类经济类型的广告企业参与市场经营。1993年7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广告业发展的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广告业发展的规划纲要》,促进了广告市场的大发展,形成了连续5年的高速发展期。在这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于1995年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此阶段发展数据详见表1-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1998年—2002年的多元发展阶段:香港回归之后,大陆与香港经济交叉日益频繁,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广告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跨国广告企业进入中国,广告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此阶段具体数据详见表1-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03年至今的持续稳定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广告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稳定发展的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崛起,使广告活动可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广阔。此阶段具体数据详见表1-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文旅+影视、AI、出海等成为我国长视频行业新增量 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文旅+影视、AI、出海等成为我国长视频行业新增量 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2021-2022年,监管政策趋严叠加疫情影响,我国电视剧备案数出现了锐减;进入2023年,得益于疫情后剧集拍摄制作逐步重归正常节奏,推动长视频行业供给迈入修复通道,播放呈底部回升,2023年正片总播放指数达到3861.2万,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剧目共538部,比2022年增加67部。

2024年05月09日
国潮风吹响文玩文化 我国文玩电商行业市场潜力释放 综合电商崭露头角

国潮风吹响文玩文化 我国文玩电商行业市场潜力释放 综合电商崭露头角

目前,我国文玩电商产业链逐步完善,行业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产地供应商及原材料加工商,并由名家/匠人、产品工艺制作商、文玩品牌商进原料进行成品制作;中游为文玩电商平台,吸引大型经销商/批发商、小型实体店、拍卖行等入驻,并由品控鉴定师、支付平台、物流方等提供服务支持;下游为对文玩产品感兴趣的消费者。

2024年05月02日
我国在线音频行业现状分析:用户规模过亿 AI赋能将激化市场竞争

我国在线音频行业现状分析:用户规模过亿 AI赋能将激化市场竞争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喜马拉雅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3.02亿,移动端平均日活跃用户达3026万人,领先其他企业,但是喜马拉雅的用户付费率、广告收入以及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表现不容乐观,2023年分别为11.9%、23.1%。有不少人表示在线音频行业市场虽然大,但是盈利有点吃力。

2024年04月26日
我国剧集行业提质减量发展已见成效  “狂奔”的短剧成为剧集市场新标配

我国剧集行业提质减量发展已见成效 “狂奔”的短剧成为剧集市场新标配

首先,创作生产进入理性和规范阶段。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剧集总上线数量达336部,与去年相比小幅下降,但是剧集平均景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为0.934,这说明长剧市场向着精品化方向发展。

2024年04月19日
我国旅拍行业:已成为旅游业中一个单独市场 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我国旅拍行业:已成为旅游业中一个单独市场 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随着智能手机摄影技术的强大以及短视频社交的兴起,旅拍逐渐发展成为记录旅行的一种方式,除了传统的婚纱旅拍,旅行写真、亲子旅拍等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从而促使更具个性化的旅拍行业市场需求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旅拍行业需求量达1398万人次,预计2023年将达到2260万人次。

2024年03月18日
微短剧火热出圈 野蛮生长下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微短剧火热出圈 野蛮生长下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根据市场分析,微短剧的爆发背后:一是我国短视频用户增长及使用率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2.12亿人,使用率从2021年的90.5%升至2022年的94.8%。另外短剧日活用户已达2.6亿,年轻人成为短剧主要受众。

2024年03月07日
我国动漫行业:已进入从有到优阶段 进口替代进程正在加速

我国动漫行业:已进入从有到优阶段 进口替代进程正在加速

根据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国家认定动漫企业数量达到1100家左右,同比增长10%,创下2010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动画创作、制作企业数量为450家,增长15.4%;其他类型企业数量为650家,增长6.6%。

2024年03月04日
我国网络剧行业:提质减量成为新动力 微短剧成为最热门赛道

我国网络剧行业:提质减量成为新动力 微短剧成为最热门赛道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网络剧上线数量为248部,较2021年的279部下降11.1%。2023年1—10月,我国获得发行许可的网络剧数量为163部。另外从市场来看,2023全年网播剧集市场有效剧集数量294部,较去年减少10.6%,大盘正片总播放指数3861.2万逆势增长7.7%,进—步显现市场提质减量成效。

2024年02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