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二次元文化行业定义与发展历程分析(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多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需求也日益旺盛。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二次元产业运营格局态势及市场竞争态势报告

           在国家政策综合扶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综合因素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过去十年,文化产业增速一直快于GDP 增速。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在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文化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公司依托互联网发展,形成了以原创优质IP 为核心,游戏漫画、动画和轻小说等产品多管齐下的二次元文化创意产业链。

           1、二次元及二次元文化的定义

           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织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根据数据,广义的二次元主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 的群体。

           分析指出,“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 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这里的二次元文化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 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 等衍生产物。

           2、我国二次元文化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二次元文化行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培育期、成长期和高速发展期。

           (1)萌芽期

           二次元文化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且产品数量极少,并未引发过多关注。

           最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曾出现过少数几部动漫作品,但由于早期动漫产品在题材和技术上相对单一以及传播方式的落后,且早年国人文化版权保护意识缺失,当时并未形成稳定的动漫受众市场。20 世纪80-90 年代,美日动漫的崛起和引进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受众。

           (2)培育期

           步入21 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消费偏好也更加多元化。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产二次元行业如动画、漫画行业均得到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缩短了文化传播的距离,促进了二次元文化的传播。

           (3)成长期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更进一步明确“以原创创意为重点,快速提高国产动漫出版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加速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产业”;2012 年,文化部发布的《“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更是首次将动漫产品单独列入规划中。

           开放的国家政策、丰厚的资金支持等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生力量的二次元文化行业提供了温床。除此之外,随着“80 后”创业群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目光和资源投向了二次元文化产业的建设,二次元细分领域开始受到关注,开始出现现象级产品,二次元文化行业进入成长期。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我国二次元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尽管得到了大量的资本推动,但专业人才的短缺,盈利模式的不明朗,仍阻碍了行业的飞速发展。

           (4)高速发展期

           2014 年至今,随着二次元文化行业优秀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细分市场以及商业模式也逐步清晰,“二次元”这一概念更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对二次元群体的看法也逐步转变,“二次元”的标签不再是“非主流”和“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青年化”、“巨大的消费潜力”,其主要受众“90 后”、“95后”正逐步成熟并为社会贡献力量,二次元文化也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而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主流文化元素,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国内 IP 行业发展迅速,2014 年普遍被称为中国IP 元年,国产优质IP 不断涌现,文化变现渠道也不断丰富。优质IP 是文化产业链的价值核心,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动漫、游戏等IP 资源为核心,创造优质内容并广泛传播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二次元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

           图:二次元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微短剧行业迈入“2.0时代” 高水平、精品化趋势正在加速

我国微短剧行业迈入“2.0时代” 高水平、精品化趋势正在加速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形式新颖、节奏明快,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时间利用习惯,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目前已有超七成用户已经养成了看微短剧的习惯。其中,36.19%的用户每天都看微短剧,38.15%的用户每周要看好几次。可见,观看微短剧已成为大部分用户文娱生活的重要一环。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网络剧行业生产持续提质减量发展 微短剧成热点 “台网”融合加速

我国网络剧行业生产持续提质减量发展 微短剧成热点 “台网”融合加速

2024年我国网络剧生产保持提质减量,备案量与新上线数量仍在不断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剧备案量为509部‌,相比2023年的561部减少了9.3%‌;备案集数为12378集,相比2023年的17035集减少了27%;新上线数量为166部,相比2023年的196部减少了15.31%。

2025年03月01日
智能投影行业:国补延续及车载显示渗透下需求将回升 低价竞争加剧 多品牌出海破局

智能投影行业:国补延续及车载显示渗透下需求将回升 低价竞争加剧 多品牌出海破局

2025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 2025 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延续 2024 年国补政策力度,并新增补贴品类。2025年,国内智能投影消费需求将有所回升,预计销售量达633.1万台,同比增长4.8%;销售额达110.8亿元,同比增长10.7%。

2025年02月27日
《哪吒2》火爆全球! 我国动画电影行业工业化流程、技术有大突破

《哪吒2》火爆全球! 我国动画电影行业工业化流程、技术有大突破

近年来,我国动画电影产量呈波动发展态势,票房收入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哪吒2》的爆火,让更多资本看到市场的可能,也凸显出我国动画电影市场迈向全球化的趋势,更是在其背后也展现出行业流程协作、技术升级等方面的突破,为电影产业发展及相关机构带来启示。

2025年02月18日
我国电视行业分析:出货量创新低 技术迭代、AI大模型等助力国产企业崛起

我国电视行业分析:出货量创新低 技术迭代、AI大模型等助力国产企业崛起

近几年,我国电视行业出货量持续创新低,开机率更是断崖式下跌。不过,外资电视品牌在国内市场持续承压,松下逐渐退出市场,而国产品牌在技术迭代、AI大模型等加持下,悄悄做大,海信成为行业领头羊。

2025年02月12日
内容供给不足致电影市场票房回落  "女性"、下沉市场等成行业新增量

内容供给不足致电影市场票房回落 "女性"、下沉市场等成行业新增量

2024年,由于内容供给严重不足、短剧、抖音等娱乐方式崛起,导致我国电影总票房缩水超百亿,观影人次下降至10.09亿,春节档则成为“全村最后的希望”。不过,我国电影市场也出现女性力量爆发、舞剧、演唱会等新的现象与趋势。因此,我国电影市场在内容端可以融合“二次元”、“演唱会电影”等形式,在宣发端可以深耕衍生品和仪式感,同

2025年01月18日
我国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 内容生态不断丰富

我国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 内容生态不断丰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和社交方式。各大平台纷纷推出网络直播功能,使得内容生态不断丰富,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直播行业进行规范管理,使得行业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2025年01月17日
从小红书成TikTok用户“新宠”浅析全球社交媒体市场现状 中国已成全球重要市场

从小红书成TikTok用户“新宠”浅析全球社交媒体市场现状 中国已成全球重要市场

近日,在美国TikTok禁令的阴影下,国内社交平台小红书突然迎来了超过70万的"TikTok难民",成TikTok用户“新宠”。随着TikTok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迅速登上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榜第一。截止2024年1月15日下午16点,“tiktokrefugee”话题浏览量已达3.8亿次,讨论超800万,且该数据还在增长

2025年01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