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内外六大因素为我国体外诊断(IVD)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导读:国内外六大因素为我国体外诊断(IVD)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国内体外诊断市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虽然一些重要的临床产品项目已经进入成熟期,国内市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有15%~20%的增长速度。目前同国际上的几百种产品相比,国内市场还远没有得到开发,像胎膜早破和大便隐血检测试剂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参考《2016-2022年中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现状深度调研及十三五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国内体外诊断市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虽然一些重要的临床产品项目已经进入成熟期,国内市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有15%~20%的增长速度。目前同国际上的几百种产品相比,国内市场还远没有得到开发,像胎膜早破和大便隐血检测试剂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即使从目前需求较大、发展比较成熟的例如早孕检测试纸、排卵检测试纸等几个病种来看,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市场规模必然会进一步扩大。
        伴随着国内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和健康服务需求的提高,医疗和大健康行业已经被公认为是“供给侧”改革实质性突破口,估值具备相对优势伴随。因此伴随着宁波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将IPO招股,市场相关分析机构毫无疑问的对于这家公司给予了很高的期待。通过总结相关机构的分析意见,我们不难看到,海尔施的的业务范畴至少具备两大优势;而从细分领域分析,公司的想象空间或许更大。

        报告显示,从医疗服务行业基本面来看,行业在过去10年实现高速增长,未来5年被认为仍然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国卫生总费用从2004年的7590亿元上升至 2014年的35312亿元,复合增长率16.62%,增速快于我国同期GDP复合增长率14.80%。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等因素的推动, 医疗费用的增速同GDP增速之间的差距有望会被持续拉大。另一方面,国务院颁布的《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4万亿左右,有分析人士据此推测,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可达15%。
  国内外六大因素为我国体外诊断(IVD)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一、整体人口红利的消失,不影响老年人口红利
  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各个领域市场渗透率都达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在很多行业都会出现人口红利消失的声音,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人口红利,中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人口红利逐步显现。健康体检需求增长,以及医生多点执业、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等医疗相关政策的实施,IVD市场需求将有所增长。

  二、互联网+带来新机遇
  互联网+的风口正被一些企业抓住,简单应用心率和血养功能的智能手表已经在市场上出现。更新深度的应用体外诊断设备+大数据正在发酵,成为行业热点。互联网+健康管理的新模式,探索越来越被业内企业所重视。

  三、全球的高端市场被白富美们居占,第三世界是屌丝们的天下
  中国IVD大而不强,但大也有大的优势,国内IVD产品线是在世界上最全、最广的。虽然全球高端市场被国外优势企业居占,但类似国内二级以下市场空间广阔。近年来国内企业出口额不断增加,错位竞争已经表现强大的优势。规则好市场细分,做好渠道铺垫,第三世界但仍是中国IVD们的天地。

  四、新产品+新市场,IVD产品矩阵还有处女地
  在产品与市场矩阵中,医院这种成熟市场竞争激烈,而在结核病、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领域仍有可供开辟的处女地。有些企业在组织产品线时已经向这方面倾斜,新的市场培育也许需要时间,但庞大的市场空间,为市场新进入者和挑战们提供了舞台。

  另外,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布局。

  五、行业竞争开始贴上资本标签,竞争均势失衡,奔跑吧挑战者们
  打破市场竞争结构,以价格、渠道、产品、品牌、公关为主体的企业行为,成为行业发展的过去时。要获取竞争优势,行业进入资本运作活跃期,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风险投资的增加,IVD企业估值不断增高,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有资金优势的企业通过并购具有技术或渠道等优势的企业,以形成、完善自己的特色,扩大企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六、渠道下沉,区域细分市场新领域
  分级诊疗、县级医院改革为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机遇。在县级医院市场上,国产诊断产品占有率较高,分级诊疗等医改政策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对此,外资企业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生产价位低、易操作的IVD产品,下沉营销渠道,以抢占市场。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规模预测。目前医院市场需求占到体外诊断需求总量的90%以上,因此在未来体外诊断行业发展增速预测上将主要参考医院市场。

        从新医改以来我国医院诊疗人次和人均检查费用增长情况来看,2009-2013年诊疗人次和检查费用增速之和在6%-15%之间,这与体外诊断行业近年来增速变化差距较小,而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于未来我国医院诊疗人次和人均检查费用增长变化情况,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鉴于国家对于医疗改革的决心,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医院诊疗人次和人均医药费增长率预计还将分别保持在10%和8%左右。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静丙行业现状分析:临床认知度或将提升 集采降价温和

我国静丙行业现状分析:临床认知度或将提升 集采降价温和

2018-2022年,我国静丙批签发实现稳定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静丙批签发达到1089批次,截止2023年前三季度累计批签发902个批次,同比增长17.44%。

2024年05月15日
我国ADC药物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空间充足 国产新药将迎来上市高峰

我国ADC药物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空间充足 国产新药将迎来上市高峰

随着上市药物的不断开拓市场以及新产品上市的带动,全球ADC药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ADC药物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9亿美元,2018-2022年复合增速40.4%,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47亿美元,2022-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30.0%。

2024年05月13日
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行业分析:市场规模超百亿 寡头垄断格局已形成

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行业分析:市场规模超百亿 寡头垄断格局已形成

同时,ICL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投入及运营经验,因此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行业渗透率较低。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行业渗透率约为6%,远远低于日本的60%、德国的44%以及美国的35%。

2024年05月10日
我国叶黄素行业:护眼观念日益增强带动需求不断扩大 产量规模不断增长

我国叶黄素行业:护眼观念日益增强带动需求不断扩大 产量规模不断增长

叶黄素作为维持视力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在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15-2022年期间我国叶黄素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5-2022年我国叶黄素行业市场规模从2.59亿元增长到了4.75亿元左右,增长近两倍多。

2024年05月08日
我国电子病历行业发展环境及现状分析:整体环境持续利好 嘉和美康为领军企业

我国电子病历行业发展环境及现状分析:整体环境持续利好 嘉和美康为领军企业

当前,我国电子病历行业集中度较高,2022年CR5达到62.4%,CR6接近70%,以嘉和美康、卫宁健康、东软集团、创业慧康、东华软件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凭借着技术研发等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嘉和美康是我国电子病历市场领军企业,2022年市场份额接近20%

2024年05月06日
我国人工晶体行业:国产化率低 市场竞争格局由外资企业主导

我国人工晶体行业:国产化率低 市场竞争格局由外资企业主导

当前我国人工晶体行业集中度较高,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爱尔康、强生、博士伦和卡尔蔡司等外资企业主导。对比外资企业,本土人工晶体企业主要布局中低端人工晶体市场,出现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本土人工晶体企业,包括爱博诺德、蕾明视康、瑞霖医药、昊海生物、河南宇宙、天津世纪康泰等公司。

2024年04月29日
小核酸药物行业: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诺西那生钠销售额遥遥领先

小核酸药物行业: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诺西那生钠销售额遥遥领先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球共有19款小核酸药物获批上市(包括已退市的3款小核酸药物),适应症主要集中在罕见病领域,包括杜氏肌营养不良、脊髓性肌萎缩等。从分类来看,ASO药物占比最大,共有11款药物上市,占比达到57.89%;其次是SiRNA药物,共有6款药物上市,占比达到31.58%。

2024年04月28日
我国血液透析机行业高度集中 政策推动下国产替代化步伐或将加快

我国血液透析机行业高度集中 政策推动下国产替代化步伐或将加快

当前,我国血液透析机竞争格局高度集中,2022年CR5超过90%。由于我国血液透析机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其市场份额主要被费森尤斯医疗(德国)、贝朗医疗(德国)、百特医疗(美国)、尼普洛(日本)等外资企业占据,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2024年04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