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制药工业发展之路分析

    对于制药业普遍存在的困境,安吉尔的书在结尾部分也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是,照我看来,这些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约束的建议只是解决问题的一方面。而钱德勒的《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非凡历程》一书则与解决问题之道暗合。

    《塑造工业时代》一书与钱德勒一贯的观点相承。钱氏对大公司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认为大公司“既不是恶棍般的托拉斯,也不是经济生活中的救世主,而是以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的方式形成经济的创造性力量”。我想他的这一观点若用于阐述制药工业,也是绝妙的评价,比那些偏激的观点更为客观、有力。按照钱氏一贯的研究路径,钱德勒研究产业演进历程是为了揭示产业变革的理论框架,而在剖析产业历史的过程中,他的着眼点是这些产业中的重点企业。    

    按照钱德勒的理论,科学技术的进步培育出产品,一旦产业建立起来就确立了一个产业演进的方向。那么,制药工业的前进方向和改革道路就隐含在其发展路径当中。纵观制药工业历史,过去企业的成功之道和未来改革的道路在于——沿着研究密集路径发展,协调企业的技术能力、功能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全球市场上从事开发、制造、分配和销售活动。    

    我们常常论及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这样的表述考虑的是生产要素在产业中的分布情况。而“研究密集”的提法则是从产业中生产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也就是说,制药工业是一个不断采用新知识、不断创造新产品并使之商品化的产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沿着研究密集的道路发展,企业才能保持竞争实力。    

    但要实践研究密集的发展道路,将企业资源向围绕新技术新产品的技术能力和功能能力(包括开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和分配能力)集中,却并非易事。从钱德勒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些警示:    

    警惕多元化战略    

    制药工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平均利润率一直较高。按照分散经营风险的思路,实施多元化战略无可厚非。但默克公司与辉瑞公司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成败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那一时期,默克一直致力于新药品技术的商品化,多元化的尝试主要集中于一些相关产品。而辉瑞公司则实施多元化战略,收购大量非处方药品和日用化学品企业,甚至收购了制造金属材料的企业,成为跨行业的联合大企业。但是,积极扩张的多元化战略并没有获得显著的效果。默克成为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而辉瑞则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经历若干次分拆整合后,才重新成为默克的主要对手。    

    如果说跨行业、多元化使辉瑞走得太远,那么史克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为进入不同技术特征的市场而自毁前程、丧失了独立性的故事则更清晰地告诉大家,一定要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谨慎开展多元化经营。    

    警惕兼并战略    

    兼并的理由总是很多。

    大多数兼并有三个目标:在不同的地理市场上把力量联合起来,在供应链上扩大数量和潜在的品种,在使新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0世纪90年代,制药工业掀起兼并浪潮。处方药企业先灵公司与非处方药企业葆雅公司的合并就像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在成功合并后逐步顺利进入生物技术领域。    

    但与成功同样瞩目的失败也几乎同时发生,花纳-朗勃脱公司兼并了领先企业帕克戴维斯公司后,企业能力却毁于一旦。所以,兼并战略就是双刃剑——可能提携你上天堂,也可能裹胁你下地狱。    

    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     

    瑞士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国家,小小弹丸之地,知名企业却不少。诺华公司和罗氏控股公司当得一赞。虽然分子生物学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由此而致的遗传工程技术主要是在美国得到发展,但这两家公司在建设新兴生物技术革命的基础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诺华公司的前身——汽巴-嘉基公司和山德士公司——与美国的生物技术新创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罗氏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与几乎所有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签订合同和协议进入遗传工程领域。他们通过有效的安排,得到了技术,甚至得到了对新企业的控制权。     

    在技术变革中,关注新技术发展、控制新技术的产业影响,企业需要充足的现金支持,更需要决策者的睿智。所以,与研究机构和新创研究型企业建立适当的技术-产权关系,已经成为战略性的决策问题。     

    坦率地说,钱德勒的书并不好读(比较起来,安吉尔的书确实通俗易懂)。难读的原因,我想还是在于书中某些章节的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要深刻领会大师的见解,需要反复前后联系、对照,然后才能有所得。有时候,这样的所得会因人而异,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可以肯定是,人类需要制药工业。正如钱德勒所言,重点企业决定一个国家的产业命运。中国制药工业是否可以从上述两本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未来呢?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从“心”突破,填补生命鸿沟 我国植入式人工心脏行业百亿蓝海市场启航

从“心”突破,填补生命鸿沟 我国植入式人工心脏行业百亿蓝海市场启航

心力衰竭,特别是预后极差的终末期心衰,正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其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患者生存质量极低。当前,中国拥有超过1500万心衰患者,其中终末期患者已逾156万,且数量持续增长。面对这一庞大群体,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作为理想方案的心脏移植又因供体极度稀缺(2024年全年手术量仅1064例),难以满足临床需

2025年11月17日
全球5.89亿糖尿病患者催生规模庞大的血糖监测市场 CGM驱动国产替代浪潮

全球5.89亿糖尿病患者催生规模庞大的血糖监测市场 CGM驱动国产替代浪潮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升级、缺乏运动等问题日益突出,叠加遗传因素与环境诱因的共同作用,糖尿病患者不断增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5年4月发布的第11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024年全球20岁至79岁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达到5.89亿,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每4人就有1人患病

2025年11月17日
我国益生元已完成从原料供应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布局 市场迈入五大趋势新周期

我国益生元已完成从原料供应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布局 市场迈入五大趋势新周期

益生元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正日益广泛。从富含益生元的低温酸奶、乳酸菌饮料等乳制品,到添加低聚果糖的面包、饼干等烘焙食品,再到功能性饮料及膳食补充剂,随着消费者对肠道健康管理的日益重视,益生元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已从单一功能向多维度健康赋能转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核心驱动力。目前益生元在各类食品中已被广泛

2025年11月11日
全球盐酸氨丙啉供给压力加剧 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出口导向下本土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全球盐酸氨丙啉供给压力加剧 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出口导向下本土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盐酸氨丙啉技术壁垒高,反应链条长,控制要求严格,市场参与者较少,代表包括美国辉宝、大洋生物、绿洲化工、东康源科技、众合化工等。其中美国辉宝和中国大洋生物市占率合计超90%,呈现双寡头格局。

2025年11月07日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但近年这一情况正在不断扭转。国家层面连续出台重磅政策,将康复医疗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如202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导学校联合医养结合机构、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基层医

2025年11月06日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在国内,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血液透析治疗的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国内医疗资源的不断投入和优化,血液透析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市场的扩容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2025年H1我国血液透析中心数量由6377家增长至8928家。

2025年10月31日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骨传导耳机早期聚焦于医疗领域的听力辅助,为传导性耳聋、单侧耳聋患者提供非侵入式听力重建方案。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面向听力障碍人群的医疗级骨传导耳机产品需求增速高达50%。随着骨传导耳机行业在核心技术(如振子技术、漏音控制技术、噪声消除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漏音控制及佩戴舒适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2025年10月30日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检查、介入治疗和手术、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尤其是病毒合并曲霉的感染以及由酵母及酵母样真菌造成的真菌性脓毒症。根据数据,全球每年约 3 亿人罹患严重的真菌感染,其中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侵袭性真菌病平均致死率可达 27.6%。侵

2025年10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