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跨国制药企业研发中心在华影响力分析

    跨国药企称,通过在华研发中心,他们将把相对成熟的制药研发过程和转化科学等新兴药物开发理念带入中国。

    2007年是跨国药企宣布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最为密集的一年。2008年,这些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发展之路怎么走?它们将对整个制药研发圈产生怎样的影响?

    作为跨国药企研发高级人员出席最为密集的高端专业会议之一,中国药业研发国际会议近日在沪召开,包括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在内的各跨国药企中国区研发总裁集体亮相,共同讨论上述焦点话题。

    全程在华各有特色

    无独有偶。就在中国药业研发国际会议结束当天,诺华在华研发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而早在2006年底,诺华就宣布投资9800万美元建设该中心。

    对此,诺华中国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恩介绍说,“研发中心将从疾病模型入手,关注发现靶点、寻找药物治疗途径、临床试验到申报批准的全过程,并与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运用紧密联系。”

    两年前,业内部分观点认为,跨国药企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是为临床试验服务,不具备核心技术”。而当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纷纷宣布“将药物研究开发的全程都在中国完成”的那一刻起,即已宣告其各自在华研发中心将以独立的研究方向和完整的研究过程出现,而非跨国药企研发群体中的附属品,它们将把相对成熟的制药研发过程引入中国,把转化科学等新兴药物开发理念带入中国。

    不难发现,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的共同特点在于,将以中国市场的需求作为首要研究方向。

    阿斯利康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张晓林在本次会议上一再强调“InChina,for China”(立足中国,服务中国),“我们的研究集中在肺癌、肝癌等东方人的高发疾病上。初期,我们主要致力于新生物标记物的寻找、开发和验证。”

    尽管将目标定为在中国人的高发病种上,但各跨国药企发挥一己所长,选择的病种各有不同。如诺华目前在华研发以肝病引发的肝癌为主,葛兰素史克以神经退行病变为研究方向,罗氏则继续在肿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刚与诺华生物医学有限公司签订建立联合研究室的复旦大学副校长陈晓漫表示:“跨国药企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广泛扎实的科研实力,而从中国创新和疾病治疗的角度看,他们(在华研发中心)的加入使我们多了一些经验丰富的与疾病斗争的战友。”

    多种方式保证效益

    除了直接在华投资建立研发中心,资本投入也是跨国药企开展在华研发的一种方式。礼来公司就曾在2007年将1000万美元交由专门致力于生物医药风险投资的百奥维达公司,随后又成立了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中国区经营中心,未来3年预计投资1亿美元。

    “礼来在国外有过投资本土企业而自己不再单独设立研发中心的先例。”一位与会人士透露,通过这样的方式,跨国药企可借助本土企业熟悉当地情况法规文化等优势,规避风险。

    相对低调的辉瑞亚洲研究中心也一直密切关注国内中小型研发企业。在中国药业研发国际会议上,辉瑞还开辟了专区,接受企业的项目合作方案和资料说明。而此前,上海张江已有部分企业与辉瑞达成了合作或有合作意向。“现阶段,辉瑞主要在研发早期与企业展开合作。”辉瑞亚太研发中心负责人Steven Yang如是介绍。

    据了解,不少跨国药企还设有研发风险基金,但风险基金进入中国的速度目前缓于直接建立研发中心。

    多方联动整体提升

    事实上,这些研发中心建立后并非孤立发展,而将融入国内研发产业圈,与国内研究机构(如CRO)、医疗机构等建立广泛的联系。

    作为CRO服务商,美迪西生物医药公司临床前研究实验室在去年成功获得融资,其首席执行官陈春林指出,尽管他们目前的客户群主要在海外,但随着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在华业务的逐步增加,必将催生更多的合作。“这将成为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氏中国研究中心科研总监陈力也告诉记者,他们已在过去3年与国内CRO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有利于整个国内研发水平的提升”。

    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建立研发中心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中小型海外研发机构起到领头羊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生物科技园副总经理刘毓文表示,跨国药企此举对其海外招商有很大帮助。而那些被招商成功的企业,也可能在未来成为跨国药企的合作伙伴。仅以该园区为例,现已基本建立了完整的RNA干扰研究企业群,形成国内第一条RNA干扰方面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企业,均有可能成为跨国药企相中的对象。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但近年这一情况正在不断扭转。国家层面连续出台重磅政策,将康复医疗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如202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导学校联合医养结合机构、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基层医

2025年11月06日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在国内,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血液透析治疗的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国内医疗资源的不断投入和优化,血液透析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市场的扩容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2025年H1我国血液透析中心数量由6377家增长至8928家。

2025年10月31日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骨传导耳机早期聚焦于医疗领域的听力辅助,为传导性耳聋、单侧耳聋患者提供非侵入式听力重建方案。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面向听力障碍人群的医疗级骨传导耳机产品需求增速高达50%。随着骨传导耳机行业在核心技术(如振子技术、漏音控制技术、噪声消除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漏音控制及佩戴舒适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2025年10月30日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检查、介入治疗和手术、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尤其是病毒合并曲霉的感染以及由酵母及酵母样真菌造成的真菌性脓毒症。根据数据,全球每年约 3 亿人罹患严重的真菌感染,其中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侵袭性真菌病平均致死率可达 27.6%。侵

2025年10月23日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中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根据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数据,中国与美国胃癌新发患者人数预计将在2026年分别达到34.6万人、2.9万人。

2025年10月17日
惠及约20万存量患者 我国重症肌无力药物行业景气度较高 精准靶向成趋势

惠及约20万存量患者 我国重症肌无力药物行业景气度较高 精准靶向成趋势

重症肌无力(MG)作为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波动性肌无力为特征,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其致病机制明确,约85%的患者与抗AChR抗体介导的补体通路激活密切相关。中国作为MG患者大国,拥有约20万存量患者,其中约15%-20%可能进展为死亡率极高的肌无力危象,临床需求远未满足。长期以

2025年10月17日
国产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国宠物驱虫药行业迎来更多增长机会

国产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国宠物驱虫药行业迎来更多增长机会

随着科学养宠的观念深入人心和人们对宠物的情感投入增加,宠物驱虫药市场迎来更多增长机会。按照宠物犬、猫平均一次驱虫价格62.51元/只、90.02元/只,平均一年驱虫3.47次、3.45次计算,2024年我国宠物犬、猫驱虫药市场规模分别达114.10亿元、221.99亿元,我国宠物驱虫药总市场规模达336.09亿元。

2025年10月14日
千亿赛道上的“精准制导”革命 我国抗体药物行业内外资企业竞合

千亿赛道上的“精准制导”革命 我国抗体药物行业内外资企业竞合

抗体药物以其“高特异性、高有效性”的特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医药的核心支柱。中国抗体市场正以远超全球的增速(35.4% CAGR)狂奔,规模从2019年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1312亿元。在巨大临床需求、审评审批改革与医保放量的多重驱动下,市场格局呈现“内外资竞合,创新驱动分化”的复杂态势,本土创新力量正强势崛起

2025年10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