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政策利好释放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产品产量整体实现稳定增长

        环境监测仪器,是指对水和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及噪声、放射性物质、电磁波等进行监测的专用仪器仪表。其产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监测仪器。

环境监测仪器分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随着环保治理的成果不断巩固,对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要求不断加强,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促进行业发展,为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9-2020年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相关政策规划梳理汇总

时间

发布主体

政策规划

要点

20195

衣村农业部

《关于做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通知》

全面部署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强调要做好土壤环境监测、农田氮磷流失监测、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和外来生物入侵的监测。

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

《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

202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威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

20197

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洽理方案》

2020年,完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管理体系,推进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工业炉窑装备和污染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工业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促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9

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

提出了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生态环境监测发展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全方位的监测支撑。

201910

生态环境部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全面完成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秋冬季期间(2019101日至2020331日)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

201911

生态环境部

《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稳中求进,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汾谓平原全面完成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秋冬季期间(2019101日至2020331日),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

生态环境部

《长三角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长三角地区全面完成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秋冬季期间(2019101-2020331日),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

2020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与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关于组织开展《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0年版)》推荐工作的通知

推荐范围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环境污染防治专用材料和药剂、环境污染应急处理、环境污染防治设备专用零部件等9个重点领域。

生态环境部

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

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国发〔201822号)有关要求,确保完成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我部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了《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政策驱动下,我国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产量整体实现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产量497.4万台,相较于2018年增长294.23万台。

2018-2020年我国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产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shz)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参阅我们的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产业分析报告-市场竞争格局与发展前景评估
        《2021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前景评估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新风系统行业:需求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竞争格局呈现三个梯队

我国新风系统行业:需求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竞争格局呈现三个梯队

我国新风系统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左右,经过多年发展,其产业链不断完善、生产技术也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下降、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通风情况及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带来的影响,这也使得新风系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促使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2024年04月26日
我国轻型输送带行业:需求尚未完全释放 下游庞大应用市场带来发展机遇

我国轻型输送带行业:需求尚未完全释放 下游庞大应用市场带来发展机遇

但目前轻型输送带占比仅达10%,在市场上的应用需求尚未得到完全释放。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输送带的总产量达到5.6亿平方米,其中重型输送带的产量为5.04亿平方米,占比为90%;轻型输送带的产量为0.56亿平方米,占比为10%。

2024年04月26日
我国氢管道行业分析:氢能项目投资增加带动需求上升 国产管道成本优势大

我国氢管道行业分析:氢能项目投资增加带动需求上升 国产管道成本优势大

氢能具有热值高、来源广、副产物只有水等优点,其作为清洁能源被寄予替代化石能源的厚望。近年来,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推动下,国内制氢项目投资大幅增加。截至2023年,国内已有9个省份公布35个氢能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650亿。其中,绿氢项目达到7项,商业化进程加快,产能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

2024年04月23日
民营力量冲天起 我国运载火箭行业运力瓶颈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民营力量冲天起 我国运载火箭行业运力瓶颈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与spaceX的运载能力相比,我国现役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偏低,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来满足星座大规模部署所需的“低成本、高可靠、高频次”发射能力。实施上,近年来,国内企业也积极研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相关火箭及商业航天,如从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成本来看,呈现下降趋势。

2024年04月23日
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行业分析 老旧小区改造有望带来租赁业务增量

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行业分析 老旧小区改造有望带来租赁业务增量

根据数据,中国50岁以上建筑工人占比从2016年的19.1%增加到2020年的26.4%,从业人员老龄化特征明显。2016-2022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建筑业年平均工资由52082元增长至78295元,城镇私营单位中建筑业年平均工资由44803元增长至60918元。

2024年04月16日
工业级无人机行业现状:与消费级无人机规模差距逐渐缩小 市场竞争格局已显

工业级无人机行业现状:与消费级无人机规模差距逐渐缩小 市场竞争格局已显

根据数据,2019年我国消费无人机市场规模为381亿元,占比57.99%;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为276亿元,占比42.01%。预计2024年我国消费无人机市场规模达949亿元,占比22.83%;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达3208亿元,占比77.17%。

2024年04月16日
空管雷达行业现状分析 技术创新引领市场增长 本土厂商自研脚步不断加快

空管雷达行业现状分析 技术创新引领市场增长 本土厂商自研脚步不断加快

随着航空系统趋向可靠化、安全化和智能化,航空行业对空管雷达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应用提出要求。从具体产品上看,新技术的出现引导了ADS-B、SMGCS、MLAT、电扫二次雷达等新型综合系统的发展,空管雷达将迎来新的增长点,预计2027年我国空管雷达市场规模将超50亿元。

2024年04月10日
受下游需求刺激我国液压油缸不断扩产 产品趋向高压化、轻量化和高端化

受下游需求刺激我国液压油缸不断扩产 产品趋向高压化、轻量化和高端化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液压油缸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2015-2020年我国液压油缸需求量从4816.1万台增长至6580.6万台;预计2023年我国液压油缸需求量为7100万台左右。

2024年04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