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共享出行产业环境分析:移动出行规模稳增 相关技术进一步成熟

       共享出行指消费者无需拥有车辆所有权,以共享和合乘方式与其他人共享车辆,按照自身的出行要求付出相应的使用费的一种新兴交通方式。目前中国共享出行的覆盖领域呈现多样化,可选的共享交通工具种类包括自行车、电单车、汽车和其他公共交通;共享的模式涵盖了拼车、顺风车、网约车、租赁等。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显示。交通出行需求和道路资源供需失衡,交通拥堵问题凸显,现有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未能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此外,人群消费习惯和偏好正在发生变化,按需租车、以租代买、随停随去的理念逐渐深入,共享出行迎来快速发展。我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在2015-2019年呈稳步上升态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人们出行活动减少,导致共享出行市场规模首次出现下降,市场规模降至2276亿元。

2015-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人均出行消费支出为2311元,其中共享型人均消费支出为261.7元,占人均出行消费支出的11.3%。

2018-2020年我国共享出行领域服务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一、政策环境(P)

       我国共享出行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鼓励及监管,共享出行起到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积极作用,因此,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文鼓励和规范共享出行等相关政策。

我国共享出行主要鼓励政策

发布时间

机关单位

鼓励政策

相关内容

201782

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

《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

肯定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对方便群众短距离出行、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积极作用,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2020112

工信部同有关部门起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公共服务、共享出行等领域对新能源车辆运营的支持力度

2021531

交通运输部等12个部门

《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21-2022年)》

鼓励运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出行服务。加快推进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及驾驶员合规化进程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等

我国共享出行主要监管政策

发布时间

机关单位

监管政策

相关内容

20161220

交通运输部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总体技术要求(暂行)》

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营造网约从新业态发展的良好运营环境,满足行业监管的基本需求

20181026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建议交通运输部门开展共享单车立法研究工作,解决议案提出的共享单车无序投放、停放混乱、押金退费难等问题

2020921

广州市政府

《广州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

对共享自行车的发展的定位、行政监管体制、车辆总量控制、停放秩序管理、企业运营要求、用户行为规范等内容作了全面规定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等

       二、经济环境(E)

       互联网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共享出行行业规模增长。2012-2020年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总体呈现快速上升态势,虽然共享经济规模的增幅开始趋于平缓,但结合政策和社会因素来看,该行业发展态势依然良好。

2015-2020年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我国共享出行行业经过前几年的快速扩张阶段后,发展步伐减缓,从2019年开始,投资数量减少至100起一下。虽然资本市场遇冷,但从现状来看,共享出行业态发展契合我国低碳减碳的政策目标以及国民出行需求,能有效缓解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痛点,共享出行发展前景依旧明朗。

2015-2021年上半年我国共享出行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社会环境(S)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渗透力和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已经习惯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手机就能解决的打车难、找零难等问题的困扰。2020年我国移动出行和移动支付领域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5亿人、7.9亿人。

2014-2020年我国移动出行用户规模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6-2020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技术环境(T)

       目前中国共享出行主要以单车和汽车为主,并形成用户端、云端服务器、出行工具三者间的应用闭环,并依赖各种高新技术完成出行全过程。有赖于各类技术综合应用赋能,中国共享出行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来随着新基建、无人驾驶等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中国共享出行的发展将迎来新风口和突破口。

实现共享出行的大致技术过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TC)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技术助力 需求及物流企业降本增效驱动 我国网络货运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政策、技术助力 需求及物流企业降本增效驱动 我国网络货运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3年来,我国网络货运行业运单量迅速增长,2023年共上传运单1.3亿单,同比增长40.9%。同时,我国网络货运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网络货运企业已增加至3069家,接入社会运力798.9万辆车、驾驶员647.6万人。

2024年03月25日
我国两轮电动车品牌深陷价格战、高端化泥潭 未来行业发展重点在哪?

我国两轮电动车品牌深陷价格战、高端化泥潭 未来行业发展重点在哪?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38.72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电动二轮自行车市场占比最高,约为76.23%,电动二轮摩托车占比约为23.77%;2023年至2028年我国两轮电动市场规模将由172亿美元增长至242亿美元,俨然一条千亿人民币级别的巨大赛道。

2024年03月19日
我国特种运输行业:受多重因素驱动 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特种运输行业:受多重因素驱动 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虽然特种运输在我国市场上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近年发展程度较高,总体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17-2022年我国特种运输行业规模从1382.99亿元扩大至5215.98亿元。

2024年03月16日
我国自行车等非机动脚踏车行业:需求有所回升 市场高度集中

我国自行车等非机动脚踏车行业:需求有所回升 市场高度集中

截至2023年,我国电动车市场规模约763亿元,同比2022年上涨约2.74%。

2024年03月02日
我国远洋渔船数量、总功率出现下降 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我国远洋渔船数量、总功率出现下降 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远洋渔船是人类开发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装备保障。近年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远洋渔船行业发展,渔船数量呈现增长态势。但进入2021年以来,远洋渔船数量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远洋渔船数量有所下降,数量为2559艘,同比2020年下降146艘。到2022年我国远洋渔船下降至2551艘。

2024年02月20日
我国渔船行业:供需两弱态势延续 机动渔船仍占大部分市场

我国渔船行业:供需两弱态势延续 机动渔船仍占大部分市场

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我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新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截至12月底,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和55%,

2024年02月19日
冷链物流行业:“一号文件”助力农产品冷链发展  半成品食材兴起亦成新机遇

冷链物流行业:“一号文件”助力农产品冷链发展 半成品食材兴起亦成新机遇

冷链物流是食品及餐饮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以及生鲜电商市场的带动,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约3.5亿吨,同比增长6.1%。

2024年02月18日
我国冷藏车行业:轻卡仍为“销量王” 政策+需求双驱动下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冷藏车行业:轻卡仍为“销量王” 政策+需求双驱动下发展空间广阔

目前我国冷藏车销量以传统汽车集团为主,市场集中度较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冷藏车行业行业CR5为64.3%,CR10为76.81%。其中北汽福田、一汽集团、江淮汽车、中国重汽和东风商用车为行业CR5。而在这其中北汽福田以16124的销量领跑全行业。

2024年02月1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