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中国沙发制造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沙发行业市场监测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1)市场容量将继续保持增长

         沙发的市场需求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在逐渐度过2008 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开始陆续恢复,大部分发达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上升,同时因其城市化实现较早,现存大量房屋需要进行二次装修,从而形成对沙发的稳定需求。而且,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居民更注重生活品质,因此对沙发等改善生活品质的家具有更强的更新换代需求。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随着其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人口的比重将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住房需求持续增加。同时,相对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改善生活品质的需求将更为强烈。因此,新兴市场国家的居民其对沙发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从而显著增加沙发行业的市场需求。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2010 至2014 年,全球沙发贸易金额年复合增长率为7.41%,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

         (2)政策推动我国沙发制造产业升级,智能制造和品牌建设成升级方向

         我国政府将以机制改革、政策体系的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营造、财政扶持等措施,积极推动沙发制造产业升级。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国际贸易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推动外贸商品结构调整,巩固和提升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沙发制造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提高和销售的增长,产业自动化建设刻不容缓。通过精准的控制和高效的产出,数控化、机械化设备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的同时有利于节能减排。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与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企业除了利用自动化的制造设备与模块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环境变更,还可以运用精益管理体系以提高反应速度。精益管理体系强调以最小资源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达到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效果。而信息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机结合,让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衔接更为紧密,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沙发制造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产品质量差、经营效率低的落后产能将逐渐被行业淘汰。

         目前,我国沙发制造企业以中小规模厂商为主,创新能力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导致产业集群的发展价值链定位较低。因此,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是提高产业及其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未来,沙发制造行业将增强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将产业链向行业外部扩展,形成原材料供应渠道到产品贸易流通的完整产业链。

         (3)电子商务成热点,销售渠道趋向线上线下一体化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根据数据,2015 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市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39 万亿元,同比增长59.4%。2015 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7.14 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家居家装行业占网络零售交易额的13.1%。截至2015 年6 月底,开展电子商务企业约占全国企业的四分之一。在2014 年首届中国家居电商论坛上,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先生提出,我国家具电商现处于发展初期,服务及经营模式仍需要创新,家具电商的发展将撬动中国家具行业的升级转型。

 

         电子商务与沙发制造产业的融合,将提升传统沙发制造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运营管理水平和整体创新能力。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沙发制造企业直面终端客户,拥有价格优势,从展示、导购到物流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沙发与人体接触密切,且接触时间长,消费者购买沙发前注重体验,线下实体体验店必不可少。因此,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服务体系将是未来沙发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4)产品设计多元化,产品品质细节化

         在产品设计上,首先,沙发产品设计趋向于多种风格碰撞融合,色彩时尚混搭,用多元化的元素来装饰细节,从而呈现更多样的外观结构,迎合个性消费时代的不同需求。其次,智能家居的升温将促进沙发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设计上加入先进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娱乐媒体、检测理疗等辅助功能,更贴近时代生活背景。

         在产品品质上,细节处理成为未来发展焦点。沙发制造企业若想突破产品同质化困局,须在细节上寻求差异,更加注重车线工艺、蒙面的褶皱效果、坐垫的回弹性、框架结构的稳定性、靠背曲面设计等细节工艺处理,从而增强产品的价值感和艺术感,优化用户体验。同时,环保理念的提倡将推动沙发制作材料的创新,抗菌防菌面料、无甲醛板材等低碳环保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建筑保温材料行业:政策驱动长期向好 下游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所疲软

我国建筑保温材料行业:政策驱动长期向好 下游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所疲软

近年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室内外结构的改造,以及建筑保温防火技术的不断提高,用于建筑保温的隔热保温材料的产量与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6-2022年我国建筑保温材料行业总产量从29.99亿平方米增长至62.19亿平方米,需求量从26亿平方米增长至54.29亿平方米。

2024年04月15日
我国建筑材料行业:地产需求仍在下行通道 基建承担稳增长主力军

我国建筑材料行业:地产需求仍在下行通道 基建承担稳增长主力军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继续减少。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1513425.61万平方米,同比上年减少3.2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385587.89万平方米,同比上年减少4.91%。而因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的下降,对建筑材料需求量也随之减少。

2024年04月13日
我国PVC地板行业:市场供应充足目前主要以出口为主

我国PVC地板行业:市场供应充足目前主要以出口为主

我国是全球聚氯乙烯生产大国,总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45%以上。近年来,我国聚氯乙烯产能呈现稳定增长。数据显示,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聚氯乙烯产能为2713万吨,同比增长1.8%。2022年我国聚氯乙烯行业产能约为2810万吨。

2023年12月22日
2023年我国防水卷材行业现状分析 市场较分散 东方雨虹处于领先地位

2023年我国防水卷材行业现状分析 市场较分散 东方雨虹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数据,2021年我国防水卷材市场规模为1346亿元,2022年我国防水卷材市场规模有所下降,为1278亿元,较上年同比下降5%。预计2023年我国防水卷材市场规模达1329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99%。

2023年12月12日
扶持政策陆续落地 我国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速度加快 广东、浙江等地领先发展

扶持政策陆续落地 我国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速度加快 广东、浙江等地领先发展

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是拉动绿色消费、引导绿色发展、促进结构优化、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内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速度不断加快。根据数据,2020年-2023年1-9月我国绿色建材新开工项目数量由21个增长至96个,总建筑面积由145.4万平米增长至584.1万平米。

2023年11月28日
我国大理石行业现状分析 生产需求回升总体向好 建材为最大下游市场

我国大理石行业现状分析 生产需求回升总体向好 建材为最大下游市场

大理石占规格石材总市场规模的33%。作为规格石材的主要类型之一,大理石需求量随着规格石材需求量的增长而增长。根据数据,2017-2022年我国大理石消费量由2034.2万吨增长至2111.7万吨。

2023年11月06日
下游市场驱动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持续向好 住宅装饰业务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下游市场驱动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持续向好 住宅装饰业务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建筑装饰是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其随着房地产热潮逐步兴起,快速成长。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由137.2亿平方米增长至156.45亿平方米。

2023年10月26日
我国低碳水泥行业:降碳减碳将成为水泥市场主旋律 未来有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低碳水泥行业:降碳减碳将成为水泥市场主旋律 未来有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水泥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水泥产量占世界的57%,共生产水泥23.8亿吨。2022年我国水泥产量21.3亿吨,约占全球水泥产量的60%,而这也直接导致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巨大,减排任务艰巨。

2023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