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空调业大洗牌 技术创新是正道

        导读:中国空调业大洗牌 技术创新是正道。5月初,海尔智能空调全面接入苏宁云,这是海尔智能空调的又一个跨界合作。无独有偶,在海尔智能空调接入苏宁云后,美的也宣布携手苏宁推出智能计划。另据媒体记者爆料,喊出向互联网转型的格力,正频繁与360接触,主题依旧是智能空调。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空调业即将迎来一次大洗牌。

参考:《中国空调行业市场调研与盈利前景分析报告(2014-2018)

        空调制造商面临产品、销售渠道、供应链的全方位变革,要实现这些变革,唯有靠技术创新。

        5月初,海尔智能空调全面接入苏宁云,这是海尔智能空调的又一个跨界合作。无独有偶,在海尔智能空调接入苏宁云后,美的也宣布携手苏宁推出智能计划。另据媒体记者爆料,喊出向互联网转型的格力,正频繁与360接触,主题依旧是智能空调。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空调业即将迎来一次大洗牌。

智能空调井喷式增长

        高库存让国内的空调制造商们如坐针毡。去年十一黄金周,格力、美的、奥克斯等空调品牌纷纷扛起降价大旗,试图用经济杠杆清理库存,但效果并不理想。在市场需求疲软之下,空调制造商们在2015年将面临高库存的更大压力。

        真正让空调制造商们感到危机的,还是政策对空调市场的调控。家电市场调查机构中怡康的数据显示,2015年整个空调产业市场零售量将达4452万套,增长5.7%,与往年10%的增长少了近一半。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发改委约谈空调制造商和苏宁、国美这样的渠道商,要求今年不搞“超范围价格战”。

        毫无疑问,在政府的约束之下,2015年空调制造商的高库存压力会到达临界点。与此同时,智能空调迎来了井喷式增长。有专家称,在过去的一年里,智能空调销量增长300%,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一边是传统空调的滞销,一边是智能空调销量的井喷式增长。在智能家居大潮之下,空调市场洗牌已成定局。事实上,空调制造商也深知市场洗牌即将来临,并积极寻找转型之路。一年前,海尔提出向互联网转型,美的牵手小米……这也可以说是空调市场洗牌的前兆。

企业重规模轻创新

        当下空调高库存的隐患,并非简单的市场受挫,而是国内空调市场多年积累下的顽疾。一直以来,国内空调制造商都沉迷于市场份额争夺战中。2013年10月,变频空调新能效标准(APF标准)正式实施,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空调制造商遭遇了一次小劫难。

        再看技术变革方面,十年前,日本和欧美市场的变频空调技术已经成熟,国内才开始研究变频空调技术。准确地说,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国内空调制造商都在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活。接连不断的价格战,是各大空调品牌抢夺市场的表现。

        再看日本的空调制造商,大金和三菱重工,却没有被规模所牵绊。不可否认,格力和美的是国内空调市场的两大巨头,但在高端市场却依然是大金、三菱重工等日系品牌的天下。一味追求规模,让格力、美的们迷失了自己。再看智能手机领域,苹果市场份额不大,利润却是第一。从苹果和日系空调品牌的崛起就会发现,技术和创新才是生存的王道。毋庸置疑,规模已经成为空调制造商们转型的魔咒。正因如此,格力和美的都喊出了转型,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在去年,美的曾经召开了两场规模空前的智能家居发布会。时至今日,美的并没有相应的产品上市。格力与小米对赌之后,推出了格力手机,在智能家居的布局仍然是纸上谈兵。追根溯源,格力和美的,都在乎的是空调市场第一和第二这个位置。

创新如何破局

        巨大的库存压力,疲软的市场需求,迫使空调制造商们转型。严格来说,以格力、美的、海尔为代表的三大空调制造商已经开始转型,只是魄力不同。相比之下,市场份额较弱的海尔,在创新方面的步伐更大一些。

        从喊出向互联网转型的口号,到推出成熟的智能空调产品,并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互联网工厂,海尔的转型步伐还是很快的。与美的停留在战略口号的做法相比,海尔的转型更实际。从产业角度来看,海尔、美的、格力转型做智能空调,一定程度上会缓解销售压力。要想真正转型,必须重新颠覆原有的产品理念和销售体系。

        目前,格力和美的都在尝试平台化运作,借助第三方平台的力量转型。客观地说,这种策略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只有靠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破局。多年来,空调技术一直被国外品牌牵制。在产品上,海尔实现了创新;在供应链方面,海尔的互联网工厂,实现了用户下单工厂生产的智能制造模式。

        从长远角度来看,海尔空调模式的前景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海尔重技术创新的作法是值得肯定的。用户对空调这一产品的需求在改变,空调制造商要想真正破局,还需要再多几分勇气,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在高库存的压力之下,空调制造商如果再不加速转型,或将被库存拖死。在互联网时代,空调制造商们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洞察用户需求,并以此确定转型的方向。在空调市场的这一轮洗牌上,空调制造商面临产品、销售渠道、供应链的全方位变革,要实现这些变革,唯有靠技术创新。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小家电行业:社交电商成销售重要增量渠道 产品趋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

小家电行业:社交电商成销售重要增量渠道 产品趋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

2021年我国小家电出口额达518.07亿美元,为近年来顶峰。2022年,受全球通胀和供应链问题影响,我国小家电出口规模有所下降,为460.23亿元。2023年1-4月,我国小家电出口额为140.16亿美元,较上年同比下降1.9%。

2024年03月29日
我国油烟机行业:需求释放 规模回弹 “双龙头”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油烟机行业:需求释放 规模回弹 “双龙头”格局基本形成

数据显示,虽然2022年国际贸易受阻叠加国内部分发达经济地区疫情反复导致,出口量下降至1066.1万台,进口量也只仅为2.53万台。但2023年随着海外市场需求复苏,受益于海运、汇率等优势,油烟机出口市场稳定复苏,出口量达1128.5万台,同比上涨5.8%。

2024年03月26日
我国洗衣机行业:零售量、额均实现大幅增长 洗烘套装成为发展趋势

我国洗衣机行业:零售量、额均实现大幅增长 洗烘套装成为发展趋势

洗衣机作为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电器,通过电机驱动,结合洗涤程序,实现对衣物的自动清洁,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在经历2007年以前的快速发展期和2008年至2011年的高速增长期后,目前我国洗衣机行业已进入平稳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洗衣机累计产量10458.3万台,同比增长19.3%。

2024年03月26日
我国燃气灶行业:市场量跌额涨趋势明显 高端化、高效化仍是发展主线

我国燃气灶行业:市场量跌额涨趋势明显 高端化、高效化仍是发展主线

自2019年开始,我国燃气灶出现逐年下滑现象。同时又因房屋住宅的销售竣工同步下滑明显,抑制了燃气灶市场的新增需求,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燃气灶零售量2109万台,同比下降1.9%。预计2023年我国燃气灶零售量2069万台,同比下降1.9%。

2024年03月25日
我国洗碗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本土品牌强势扭转外资品牌主导市场格局

我国洗碗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本土品牌强势扭转外资品牌主导市场格局

2015年以来由于“中国式方案”诞生,由方太研发的全球首台“水槽洗碗机”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使得我国洗碗机“爆发式”成长,销量快速增长,这一年也成为了中国洗碗机发展的元年。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洗碗机市场整体规模为194万台,同比增长2.3%。

2024年03月25日
我国扫地机器人行业呈现弱复苏 市场内卷加速 “价格战”或将持续

我国扫地机器人行业呈现弱复苏 市场内卷加速 “价格战”或将持续

但自2021年以来,行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销量骤然下滑。尤其是在2022年,扫地机器人在销量上同比减少了24%。直到2023年行业经历小幅度回暖,市场呈现出“市场弱复苏”的局面,销量止跌回升,销量为458万台,同比增长4%。而虽然扭转了2022年的负增长趋势,但对比前几年双位数的增速,增长势头已大幅减弱。

2024年03月23日
我国清洁电器行业:成为家电产业增长新动能 《自律公约》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我国清洁电器行业:成为家电产业增长新动能 《自律公约》推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具体来看,2020年、2021年,受益于疫情需求红利和产品创新,我国清洁电器零售额增速均在20%以上。但2022年我国清洁电器零售额增速下滑到了4%,零售量同比下滑15%;2023年零售额增速虽然有所回升,增长了6.8%,零售量同比下滑0.5%,但比较2020年、2021年,增速仍然不足。

2024年03月22日
我国Mini LED电视行业分析:渗透率超过全球水平 终端销售降价起量

我国Mini LED电视行业分析:渗透率超过全球水平 终端销售降价起量

在中国市场,随着终端推新降价,我国Mini LED电视销量大幅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Mini LED电视销量达到约91万台,占全球总出货量比例超过20%,全年出货量渗透率提升至接近3%,超过全球水平。

2024年03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