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库存及需求:住房存量维持稳定增长 商品住宅有效需求约三成左右(图)

        1.住房存量维持稳定增长,相比非农户籍人口,常住人口需求仍有释放空间

        2018 年住房存量约 236 亿平,维持稳定增长。我们首先测算我国城镇住房存量,这里我们使用城镇住宅建筑总面积和总套数作为住房存量的衡量指标。首先,根据曾国安《中国城市住房供给与需求的初步测算》(2010)中提到的测算方法,我们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非农业户籍人口和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两个指标下的数据,对 2018 年城镇住宅建筑总面积进行测算,由此得出,截至 2018 年末,我国非农户籍口径下的住宅总面积约为 236 亿平米。然后,基于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和其他公开资料,我们预计 2018 年我国城镇住宅总套数存量大致为 50000 万套左右。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

图表: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米)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非农户籍人口供需基本平衡,常住人口住房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在非农户籍口径下,测算可得,截至 2018 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约为 38.75 平米/人,户均住房套数 1.06 套 /户,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相比,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说,2018 年的城镇住宅存量已经基本满足非农户籍人口的真实住房需求。但是,值得注意,由于居住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我们参考的城镇住房真实需求量在城镇常住人口口径下进行测算才更为准确。由此,我们利用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得,在常住口径下,2018 年末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为 28.16 平米/人,户均住房套数为 0.94 套/户,均低于非农户籍水平。可以发现,相比非农人口,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的人均住房需求仍有一定的释放空间,而我们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等相关政策的继续实施可以进一步释放这部分需求。 

图表:人均住房面积(平米)和户均住房套数(套)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 商品住宅有效需求约三成左右 

        房价收入比可用于测算商品住宅有效需求。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公式为:房价收入比=每户住房总价÷每户家庭年总收入。按照国际惯例来说,一般房价收入比 3-6 倍为合理区间。如果房价收入比超出这一区间,则意味着房价偏高,房地产市场或存在泡沫。我们通过房价收入比大致测算商品住宅有效需求,即有购房能力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比值总体居高不下,一二线泡沫严重,三四线压力稍轻。根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测算得知,全国 5 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无一例外全部名列前茅。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二线城市的厦门房价收入比为 22.1,紧随北京的 25.5、上海的 23.5,排名第三。2009 年厦门均价7600 元/㎡,2017 年已达 44235 元/㎡,8 年涨了 6 倍。自 2016 年以来,厦门房价环比上涨 1.6%,超越北上广,位居全国第一。据统计,目前厦门的住宅库存最多只够卖 7 个月。而相对于一线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而言,三四线城市要轻松得多。数据显示,13 个省会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全部处于合理区间,包括南昌、兰州、成都、哈尔滨、太原、昆明、长沙、海口、西安、沈阳、长春、乌鲁木齐、贵阳。 

        上行趋势明显,再创历史高位。从历史走势来看,2001 年至 2004 年,40 城房价收入比由 9.2 逐步回落至 8.7;2005-2010 年整体呈现正当上行态势,由 9.2 上行至 11.3;2010-2014 年,各地纷纷出台房地产调控,比值出现回落;2015 年以来,受到各方面政策利好推动,及股市获利资金转入房市等多重因素的助推,房价收入比持续回升;2017 年,40 城房价收入比升至 11.4,相比 2016 年的 9.9 增长 15%,达历史最高位。我们预计,随着房价泡沫继续膨胀,

        2018 年受监测的 40 城房价收入比或将继续上行,再创历史新高。 

        各城市房价收入比高位趋近,约 6 成居 5-10 区间,热点城市领先全国。分城市来看,共约 6 成的房价收入比处于 5-10 区间内,远高于 3-6 合理区间。同时,比值高于 10 的城市有:深圳、三亚、厦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福州、杭州、海口、武汉、石家庄、合肥、郑州等。其中深圳以 31.7 位居榜首,比第二名三亚高出 25%。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全口径下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了部分郊区农民和城中村居民,使得城市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因此比值存在高估可能。此外,三亚(25.3)、厦门(24.5)、北京(21.4)的房价收入比也相对较高,均高于 20。另外,呼和浩特房价收入比为 4.5,属于较低水平,但也呈现出 2%的高速增长。 

        2018 年商品住宅有效需求约为三成左右。根据房价收入比数据进行测算和估计,我们认为,2018 年我国有购房能力的人口比重,即商品住宅有效需求,约为 30%左右。 
表 5: 
图表:中国主要 40 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及同比增幅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C)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楼宇自动化为技术基础核心 市场梯队化格局明显

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楼宇自动化为技术基础核心 市场梯队化格局明显

2019年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人民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领域的延伸,智能建筑市场前景仍然巨大,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达3.2万亿元。

2024年04月03日
我国软体家具行业:消费市场呈现“V”型走势 沙发、床垫等是重要细分品类

我国软体家具行业:消费市场呈现“V”型走势 沙发、床垫等是重要细分品类

2017-2022年我国软体家具行业呈现“V”型走势。具体来看,2018-2020年受房地产发展放缓以及疫情影响,消费规模有所收缩。但进入2021年以来我国软体家具消费规模有所回升。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软体家具消费规模为197亿美元,同比增长4.8%。2022年我国软体家具消费规模增长至215亿美元。

2024年03月18日
我国木制家具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精装房领域存在巨大潜在空间

我国木制家具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精装房领域存在巨大潜在空间

2021年我国家具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迅速,较上一年增长了1129.2亿元。虽然2022年受疫情和外贸影响,家具行业营收有所下降(7624.1亿元),但预计随着经济回暖,家具行业营业收入势将重回增长态势。

2024年03月15日
我国智能门锁行业分析: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市场呈现群雄逐鹿格局

我国智能门锁行业分析: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市场呈现群雄逐鹿格局

智能门锁行业凭借着便捷多样的开锁方式和更为保障的安全防护功能,迅速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近几年发展迅速。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门锁市场全渠道销量为1801万套,同比增长2.4%,至今五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 6.5%。

2024年02月21日
城市更新行业现状及前景 老旧小区改造为重点内容 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9万亿

城市更新行业现状及前景 老旧小区改造为重点内容 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9万亿

中国城市开始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成为中国经济新风口和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2023年我国城市更新行业市场规模已超6万亿元,预计2029年我国城市更新市场规模将超9万亿元。

2024年02月06日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营收规模稳定增长 专业化、综合化转型趋势明显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营收规模稳定增长 专业化、综合化转型趋势明显

根据数据显示,2022,工程总承包收入金额约45077.6亿元,占比约为85%;工程设计收入金额约5629.3亿元,占比约11%;工程勘察收入约1077.7亿元,占比约2%;其他工程咨询业务收入约1014.5亿元,占比约2%。

2024年01月15日
我国卫浴行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智能化新动能 存量房翻修+精装房带来市场机会

我国卫浴行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智能化新动能 存量房翻修+精装房带来市场机会

数据显示,2017-2021 年我国智能坐便器行业市场规模在以年复合增长率 8.6%的速度增长,预计 2022-2026 年将以 6.5%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到2026 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 201.5 亿元。2022年我国智能马桶零售额规模为 62.2 亿元,同比上涨 23.4%,零售量规模为 256.9 万台,

2023年12月23日
我国脚手架行业现状分析:盘扣式保有量持续增多 整体出口量有所回升

我国脚手架行业现状分析:盘扣式保有量持续增多 整体出口量有所回升

脚手架是为了保证各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而搭设的工作平台。近年来,随着国内大量现代化大型建筑体系的出现,脚手架需求增多,刺激产量增长。根据数据,2022年我国脚手架需求量达2215.23万吨,产量达2287万吨,相较2020年以前,我国脚手架供需量有所下降,主要由于疫情下建筑修建工作受阻。

2023年12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