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报刊行业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迫在眉睫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报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

        一、国际报刊行业

        目前,传统报刊行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其主要原因是报纸的纸介印刷形式:时效性差,印刷环节过于复杂;物化了的报纸成本偏高,耗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发行环节成本高和发行时效不足;信息容量受到版面数量和成本的制约等等,而其深层次的危机则是读者大量减少。传统报纸为什么会失去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简单的说,一是传统报纸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已适应年轻人的胃口;二是网络已经使年轻人养成了免费获取信息的习惯。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包围与冲击下长大的年轻一代已经习惯了网上冲浪,习惯了网络较强的互动性。

        伴随着传统报纸的萎缩,免费报纸这一新兴报纸形态却日益发展壮大。它是细分与微利时代报业竞争下“价格战”的产物(只不过是把价格降低到了“零”),是媒介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其实,自有报刊以来,“免费”的报纸就一直存在。世界各地都有向人们免费赠阅的报纸,但绝大多数是一些基金会创办的,有些是群众团体、行业协会、俱乐部和一些机构组织,为沟通内部情况而办的免费定期刊物,属内部资料,是非卖品。如一些公司企业创办的内刊,只面向内部员工,为他们及时提供企业的最新信息,包括产品信息、企业文化、市场动态、营销知识、信息公布等,它不对外发行,旨在上传下达,帮助内部人员更充分地了解企业、产品情况,更充分地做好工作。有一些是以促销为目的的广告式宣传报纸以及一些广告公司印发的 DM 广告等免费报刊。如我们常在医院见到的各种医疗报纸,上面全是各种保健知识和药物产品推介。还有一些是纯粹的宣传品,它们也通常是免费提供的,生产者付出了生产成本,为的是向消费者传递某种有利于生产者(或第三者或社会)的信息或者观念主张,以期改变消费者的思想。

        二、中国报刊行业概况

        报刊的概念是通过利用纸张把文字资料传播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起到解释、宣传等作用。报纸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工具。中国报刊业 的发展十分迅速。多项指标增势强劲,报纸出版能力不断提高,世界报业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报刊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从建国以来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前期,“邮发合一”模式一统天下;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洛阳日报退出“邮发”,自办发行开始,“邮发”和“自发”两种模式平分秋色,并存竞争; 第三个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邮发”和“自发”相互结合,能够在一家报社内部同时采用。现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使得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也在进一步发展,多渠道的发行模式崭露头角,代表了报纸发行的方向,标志着报纸发行进入了新阶段。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渗透,2016年,报业减版、停刊的消息不断传出,多家报纸纷纷减版或合并周六、周日版,以求缩减费用、节省人力。2016年11月,中国青年报发表声明,2017年将放弃周末纸质报纸,把主要精力投入客户端。最引人注目的应该还是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的停刊。东方早报自2017年1月1日起全体员工转入澎湃新闻,京华时报也在同一天选择停办,全身心开发新媒体。

        根据对全国70个城市的报纸零售终端(包括报刊亭、报摊、便利店、超市、书店等)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与2016年相比下滑了31.2%。

        与此形成鲜明的是党报和时政类报纸的零售上升或稳定态势。2017年全国党报的整体零售量维持稳定,时政类报纸零售微涨14.5%,但是由于党报和时政类报纸在报纸零售中所占的总份额不大,因此,其对于报业的整体零售的拉动幅度也不高。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2017年零售终端进一步减少,覆盖率下降明显。有80%以上的报刊亭主表示零售报刊利润越来越低,且靠销售饮料充值卡等经营也难以维持,2017年报刊亭租期到期不再续租。如没有相应的加强发行渠道建设的计划,特别是零售渠道的建设,报刊亭停业潮会加大报纸零售销量大幅下滑的预期。

        订阅市场也是如此,2017年报纸订阅下滑趋势加快,根据监测、调查的全国20个主要城市订阅市场结果看,都市报订阅率持续走低,相较2016年下降幅度超过30%;连续订阅多年的忠诚读者在2017年流失最为严重。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正在加速重构新闻舆论传播生态,报刊面临的形势特别严峻,压力特别巨大,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迫在眉睫。2015年各类报纸媒体的零售总量下滑41.4%,都市类媒体零售下滑51.8%。2016年随着报纸零售总量下滑,报纸广告由2014年的352.1亿元,下滑到227.5亿元,下滑幅度达到35.4%,2017年广告营业额下降了33.9%。

2007-2017年中国报刊广告营业额增长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旅拍行业:已成为旅游业中一个单独市场 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我国旅拍行业:已成为旅游业中一个单独市场 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随着智能手机摄影技术的强大以及短视频社交的兴起,旅拍逐渐发展成为记录旅行的一种方式,除了传统的婚纱旅拍,旅行写真、亲子旅拍等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从而促使更具个性化的旅拍行业市场需求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旅拍行业需求量达1398万人次,预计2023年将达到2260万人次。

2024年03月18日
微短剧火热出圈 野蛮生长下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微短剧火热出圈 野蛮生长下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根据市场分析,微短剧的爆发背后:一是我国短视频用户增长及使用率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2.12亿人,使用率从2021年的90.5%升至2022年的94.8%。另外短剧日活用户已达2.6亿,年轻人成为短剧主要受众。

2024年03月07日
我国动漫行业:已进入从有到优阶段 进口替代进程正在加速

我国动漫行业:已进入从有到优阶段 进口替代进程正在加速

根据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国家认定动漫企业数量达到1100家左右,同比增长10%,创下2010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动画创作、制作企业数量为450家,增长15.4%;其他类型企业数量为650家,增长6.6%。

2024年03月04日
我国网络剧行业:提质减量成为新动力 微短剧成为最热门赛道

我国网络剧行业:提质减量成为新动力 微短剧成为最热门赛道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网络剧上线数量为248部,较2021年的279部下降11.1%。2023年1—10月,我国获得发行许可的网络剧数量为163部。另外从市场来看,2023全年网播剧集市场有效剧集数量294部,较去年减少10.6%,大盘正片总播放指数3861.2万逆势增长7.7%,进—步显现市场提质减量成效。

2024年02月27日
行走“GDP” 我国演唱会行业消费市场回暖 柱子票、假唱等问题仍需解决

行走“GDP” 我国演唱会行业消费市场回暖 柱子票、假唱等问题仍需解决

除了上述政策推动外,疫情使得大部分演唱会延期或取消,艺人面临着大量还债式商演局面,人们对演出需求急剧增长。在灯塔统计的120.38亿元演出销售总票房中,音乐类(演唱会为主)独占九成以上,票房达到90.55亿元;而其他类型(中小型演出)的演出票房贡献则十分有限。

2024年02月02日
线上成品牌营销必争之地 我国网络广告市场破万亿 电商与短视频是两大热门赛道

线上成品牌营销必争之地 我国网络广告市场破万亿 电商与短视频是两大热门赛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率不断普及、互联网广告行业技术、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伴随经济转型和发展,市场对营销服务需求不断增大,使得我国网络广告市场依旧呈现着较快的增速。到2022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10065.4亿元,突破了万亿关卡。预计2023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1368.6亿元。

2024年02月01日
我国证券行业分析:“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 竞争格局有望迎来重塑

我国证券行业分析:“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 竞争格局有望迎来重塑

而由于2022年疫情升级、俄乌冲突以及美联储加息等因素致使市场遇冷,2023年随着资本市场逐步企稳回暖,业绩持续修复。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43家上市券商调整后营收为3191.03亿元,同比增长5.83%;归母净利润为1099.73亿元,同比增长6.46%。

2024年01月03日
开门红! 我国电影行业票房、观影人次强势回暖 国产影片市场表现出色

开门红! 我国电影行业票房、观影人次强势回暖 国产影片市场表现出色

随着疫情管控政策放开,以及在国家《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电影行业回暖势头延续。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影行业票房(不含服务费)499.14亿元,同比增加83%,但尚未超疫情前2019年峰值594.5亿元。

2024年01月0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